关于《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批前公示

发布时间:2018-06-29 15:15:16 来源:本网字体: [ ]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18-06-29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0-58985
  • 责任部门:

    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我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了《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现对该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书面反馈至九江市规划局技术科,电话:0792-8588177,邮箱:jjsghj_jsk@163.com

一、 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5年。规划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 规划范围和层次

(1) 市域

包括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武宁县、永修县、修水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共青城市、庐山市,面积19078平方公里。

(2) 中心城区

北至长江,西至长平路、昌九大道,南至杭瑞高速、庐山风景区边界,东至鄱阳湖岸线,面积561平方公里

(三)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北至长江、东至鄱阳湖,西至市区行政边界,南至杭瑞高速,面积695平方公里。

 


1  规划范围与层次图

二、 城市性质与目标愿景

(一) 城市性质

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国际知名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

(1) 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推动昌九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九江以临港产业、先进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基地职能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职能,辐射带动环鄱阳湖地区和江西省发展,引领江西省融入长江经济带

发挥九江长江通道与京九通道交汇的交通区位优势,融入互联互通的国家交通网络,建设港口、铁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均衡发展的联运中心,提升重大物资储备与中转功能,承担国家重要能源、粮油等战略物资储备与物流基地职能,把九江建设成长江中游地区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区域性航运中心。

着力提升九江先进制造功能,以智能科技为引领,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优势,成为长江中游先进制造业基地

提升九江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强化赣、皖、鄂三省交界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教服务中心功能,带动省际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2) 国际知名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

弘扬九江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庐山人文圣山国际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格局,强化旅游服务优势拓展会议会展、节事赛事、文化交流等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多元文化共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知名旅游度假胜地。

(二) 目标愿景

努力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示范城市。

区域航运中心、绿色智造基地宜居山江湖城转型发展示范。

(三) 阶段目标

(1) 2020,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沿江开放门户地位显着增强,综合保税区力争获得批复,区域航运中心逐步建立,区域枢纽设施全面提升,双向开放程度更加深化

初步建成长江中游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实现集群化,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山水城市旅游名城知名度大幅提升。

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下达目标,人居环境更加宜居,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全市实现全面脱贫

(2) 2035实现现代化,成为绿色发展的示范城市

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在长江中游区域辐射能力明显提升,形成生态优美、开明开放、创新发展、宜居宜、和谐共享文化繁荣的发展格局。

三、 城市规模

(1) 人口规模

2035年九江市域常住人口为59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4%

203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80万人。

(2) 用地规模

203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

 


2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四、 空间格局

(1) 市域空间格局

保护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划定生态空间占市域总面积61%保障农业空间提质增效划定农业空间市域总面积约32%。促进城镇空间紧凑集约,划定城镇空间市域总面积约7%

市域形成T轴两、一主两副两区”的空间结构。

T轴两翼”。T轴即沿江城镇发展轴和昌九城镇发展轴、两翼即西部城镇特色发展东部城镇特色发展带。

“一主两副”。在T轴地区形成一主两副城镇发展核心区,即九江-瑞昌-庐山主核心区、共青城-德安-永修副核心区、湖口-彭泽副核心区。

“两区”。两翼地区突出特发展,形成都昌特色发展区、修水-武宁特色发展区。


3  市域空间结构

(2)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形成“一心 一核 三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城市绿心。推动八里湖、赛城湖一体化发展,共建九江城市绿心,以生态安全为前提,加强景观建设,形成以都市休闲、文化展示、生态体验、科普教育为主的滨湖景观魅力区。

一核:城市核心区。整合八里湖组团、十里组团与老城区组团,集聚区域公共服务职能,形成长江中游重要的商业商贸中心、金融商务中心,江西省重要的科教基地,九江市行政中心、文化与体育中心。

     三片:城西片区、柴桑片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片区。城西片区,整合城西港区、赤湖工业园区、港口街镇,形成全省重要的临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基地、保税物流基地和现代临港综合服务中心。柴桑片区,依托高铁站、赛城湖新区、柴桑城区,形成旅游服务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片区,依托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研发资源,整合带动城东港区、姑塘产业区产业升级,建设成为石化产业基地、产业创新试验区、高新产业研发孵化区,面向庐山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4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图

五、 功能布局

(一) 产业空间布局

(1) 构筑五大产业平台

聚焦城西港产业平台、城东港产业平台、共青城-德安产业平台、永修产业平台、彭湖产业平台(湖口产业片区、彭泽产业片区),强化先进制造业集聚效应,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长江中游地区的智造基地,发挥区域引领作用,实现产业升级。

(2) 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八里湖新区:集聚商务金融、文化体育、行政办公、会议会展为主的现代综合中心。

鄱阳湖生态科技城:集聚以高新产业研发孵化、生态展示、产业创新等功能的科技研发创新中心。

赛城湖新区:集聚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功能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服务中心。

共青城南湖新城:集聚教育培训、金融、文化创意设计、通用航空等现代服务业的文化创意中心。

(3) 旅游业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核、两圈、两带”的旅游功能格局。

一核,建设九江文化休闲旅游核心区。两圈,打造环庐山旅游经济圈和庐山西海旅游经济圈。两带,打造沿鄱阳湖旅游经济带、沿长江旅游经济带。

(二) 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中心

(1) 居住空间布局

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区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76万人左右。其中,城市核心区人口规模约82万人;城西片区人口规模约14万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片区人口规模约32万人;柴桑片区人口规模约48万人。

(2)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构建市级主中心、市级副中心、组团中心三级中心体系

市级主中心1个。由八里湖中心、十里中心与老城中心共同组成,是九江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承载区。

市级副中心3个。包括城西临港中心、芳兰中心、柴桑中心。

组团中心6个。除出口加工区组团与姑塘组团外,在其他就业居住组团内,各配置1处公共服务中心。

(三) 绿地开敞空间

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一心六廊、多园网络”的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形成以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体系为重点,以专类公园为补充的公园系统。规划到2035年形成10处生态公园,11处市级公园,因地制宜布置21处区级公园,建成一批服务半径300-500米,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需求的社区公园。

构建江湖相通、水城共生的城市蓝道网络,改善八里湖、甘棠湖、南湖、十里河等水体水质,提高赛城湖、八里湖、蛟滩河、沙河等水系的防洪与调控能力,营造多元化的城市滨水功能区。

(四) 美丽乡村

结合乡村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按照“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将美丽乡村分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7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引。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规范村民建房和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乡村建设与治理。

六、 要素配置

(一) 综合交通

加强与南昌对接,突出国家运输走廊与城际走廊的联动布局,优化航空枢纽的分工协作,通过全国性铁枢纽和沿江开放的水运枢纽建设,形成服务长江中游地区、面向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

(1) 机场

近期推动庐山机场改造升级,积极拓展新航线,加密航线班次,与昌北机场联动发展,合理分工,突出旅游客运和货运服务职能,建成军民融合的支线机场。同步启动新机场建设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共青城通用机场,鼓励建设武宁、修水通用机场

(2) 铁路

对接国家高铁网络,构建“十字”型的高速铁路网络。规划池九城际,武九客专形成连接武汉、长三角的东西快速通道;规划合安九客专京九客专形成南北向国家快速通道。

完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络。预留九江—都昌鄱阳城际铁路,规划咸宁修水南昌城际铁路

规划形成“放射”型的普通铁路网络。规划新建常岳九铁路、咸宜井铁路、九江长沙铁路,改造升级铜九铁路、合九铁路,与京九铁路、九景衢铁路、武九铁路形成多向联系的放射格局。

(3) 内河航运

规划形成“两主三辅多点”的港口布局。

“两主”,即城西港区、彭泽港区。“三辅”,即瑞昌港区、城东港区、湖口港区3个沿江港区。“多点”,包括湖口湖区港区、都昌港区、濂溪港区、庐山港区、共青城港区等鄱阳湖港区。

完善由长江干线一级航道、赣江二级航道构成的“一横一纵”骨干航道。提高信江、修河、博阳河、鄱阳湖支汊航道等主要支线航道的通航等级和通航效率,结合旅游发展需求规划建设旅游航道。

构建“内陆走廊+疏港通道”的复合疏港交通系统。


5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4) 公路

构建两横多联”的高速公路格局。形成“七纵五横八联”的国省道干线路网。规划形成长江一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瑞昌武穴)、合安九客专铁路桥、瑞码快速跨江通道、赤瑞快速跨江通道、彭泽(经棉船镇)望江跨江通道等7处跨江通道,预留九江宿松公铁两用桥、绕城高速小池跨江通道(经江洲镇)。

(5) 城市公共交通

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快速骨干公交为支撑,网络完善多层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2035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5%以上。

(6) 城市道路交通

按照“快速通道+分区路网”的模式组织城市道路系统,拉开城市骨架,支撑城市组团发展。组团间形成以准快速路和骨架性主干路为主体的快速通道,各组团内部规划形成完善的主次干道系统。


6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图

(二) 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

(1) 教育设施

加强和完善义务教育设施布局,小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500米左右;中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8001000米。完善幼儿园配置与布局,服务半径原则上为300米。

大力发展服务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到2035年,建设一批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

加快高等学校建设,重点建设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支持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创办江西会计学院,支持将九江职业大学列为“实施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职院校,支持九江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国家开放大学试点地方学院建设。

(2) 医疗卫生设施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医院,将九江建设成为赣北区域医疗中心。中心城区内各片区至少设置1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所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和1所二级以上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到203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7张。

(3) 文化设施

规划2处市级文化中心;4处区级文化中心;居住区级文化设施按每5-8万人设一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每1-1.5万人设一处综合文化活动站。

(4) 公共体育设施

规划3处区级体育中心,分别位于城西临港中心组团、芳兰中心组团与赛城湖新区组团。争取建立1个国家高水平的培训基地,创办1个具有品牌效应的体育学校,发展体育培训业。

(5) 宜居社区公共服务

强调以生活为核心的空间组织方式,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宜居社区。形成由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公共管理等功能构成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到2035年,九江中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85%

(6) 住房供应体系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

(三) 环境保护、市政设施与城市安全

(1) 资源保护与利用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贯彻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加强再生水利用、集雨工程等非常规水资源量,大力促进节水技术推广,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工农业用水量。到2035年,九江市用水量控制在24亿立方米。

节约高效利用能源,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20年降低到0.58吨标准煤,2035年降低到0.50吨标准煤。

(2) 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强化污染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到2035年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

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中PM10PM2.5SO2NO2平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以上,二级标准的天数不少于340/年。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强固体废物源头分流,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

(3) 市政基础设施保障

供水工程:规划至2035中心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九江市市域范围内共建成水厂26,总供水规模约为247万立方米/

排水工程:规划2035市域范围内共建成污水处理厂30总规模约190万吨/规划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共设置污水处理厂9,总规模达到95万吨/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到2020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5年扩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

电力工程:预测九江市2035年最大用电负荷为816.2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为367.3亿千瓦时。规划扩建神华电厂,新建瑞昌火电厂、永修火电厂。全市设置500千伏变电站8座。

燃气工程:九江市气源主要为川气东送天然气和西气东送二线天然气气源,并以LNG为调峰气源及事故备用气源,提高城市供气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城西港区建设LNG调峰气化站1座,在湖口县金砂湾工业园建设江西省LNG天然气储备中心1座。

环卫工程:在中心城区建设九江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35年,九江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垃圾对环境的零污染。

综合防灾: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要求提高中心城区段长江堤防等级;对中心城区鄱阳湖沿岸堤防进行加固处理,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内湖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完善八里湖区域的湖堤建设;对赛城湖城西港区段湖堤进行加高加固,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封闭圈,满足城市防洪排涝要求。中心城区地震动峰值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防灾。对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提高1度设防。九江市为国家二类重点人防城市。

七、 城市特色与文化

(一) 总体城市设计

培育和强化城市“山、江、湖、城”一体的空间格局和人文与自然景观紧密交融的城市意象,塑造高品质、人性化和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底蕴、古城风貌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山水生态绿城、人文魅力名城、宜游宜居秀城”。

规划形成“三带五区、一环多轴七心多点”的城市总体景观体系。

“三带”:即滨江景观带、滨湖景观带、近山景观带,串联中心城区主要景观节点,突出九江山水景观特征。

“五区”:即生态景观风貌片区、老城传统风貌片区、现代都市风貌片区、文化休闲风貌片区、产城融合风貌片区,塑造九江城市特色。

“一环”:构筑八赛一体的湖景观轴带,凸显城湖共生的景观格局。

“多轴”:结合主要道路,形成多条山、面湖、面江,串联景观中心与节点的景观轴。

“七心”:结合城市公共中心与绿地开敞空间规划7个景观核心。

“多点”:结合开敞空间与标志点,形成多处城市景观节点。

(二)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构建“市域—城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四个层级的九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兼顾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与发展利用相结合。

(2)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

九江市域层面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一核一江两片两带”的保护结构。

一核:九江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区域,包括九江城区及庐山、原星子县老县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与城市特色塑造和文化宣传相结合。

一江:沿长江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带,重点关注和保护展示与九江历史上航运、商贸、军事等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信息。

两片:分别是环鄱阳湖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分布片区和修水历史文化遗产片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加强鄱阳湖水下文物的考古发掘和区域合作,加强修水片区红色文化保护与展示。

两带:分别是修水沿线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带和南浔铁路文化线路。加强修水沿线与水运、商贸、古道、古镇村相关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展示,加强南浔铁路及相关设施的保护、挖掘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相关场所及历史文化遗产。

(3) 历史城区文化遗产保护框架

历史城区包括九江古城、租界区、甘棠湖与南门湖、南浔铁路九江老火车站区域和一二三马路区域。历史城区保护主要内容是历史格局保护、通视区域和高度控制、整体风貌保护控制。

八、 规划实施保障

建设“多规合一”的空间管控机制,加强规划国土管理融合,以边界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用地管控及指标管控为核心,切实保障各级城乡规划及“多规”空间管控目标落实。

落实体检与评估,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评估机制。落实动态维护,建立公开、透明、制度化的动态维护机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结果进行动态维护,合理修正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分阶段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