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将达到7亿吨。这是在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稳居在6亿吨之后的一个新台阶。我们能不能既让耕地休养生息,又稳步跨上7亿吨新台阶呢?回顾新中国建设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史,答案是肯定的,但难度系数也是世界级的。破解难题,必须以“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指导,充分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一是破解坚守耕地红线难题。耕地红线既包括数量红线,也包括质量红线、生态红线,三者完整不可分割。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始终坚守着18亿亩的耕地数量红线,但质量基础、生态状况不容乐观,54%的耕地资源还不具备灌溉条件,19.4%的耕地污染点位超标。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就是要从源头、过程、后果、治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部门各管一摊的难题,从全国耕地资源安全角度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另一个难题是耕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优质耕地的空间重心“漂移”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耕地质量影响、田块内部的耕地质量管理、耕地健康状况的诊断评估等,都是守护耕地红线应有的管理手段。如何设定好这些“硬杠杠”是关键,不让碰更不能破,否则耕地质量的破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性破坏,耕地生态的消失将是耕地资源的永久性消失。
二是攻克耕地占补平衡难题。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但近几十年,工业化、城镇化占用了大量耕地,虽然依靠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对耕地数量进行了补救,但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的情况普遍存在,呈现出耕地重心“北漂”、优质耕地尤其是经济发展地区的耕地流失、耕地质量水平总体降低的趋势。
单从数量上讲,现有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分布散,光温水土资源配置差,已不适宜继续开发;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禀赋差异,新增耕地一般很难达到优质水平。长远来看,落实数质并举的耕地占补平衡不容乐观。更需要认识到耕地资源不是消耗品,优质耕地不仅是生产资源,更是生存资源,在优质耕地利用的任何问题上都必须精打细算。
三是突破耕地资源绿色高效利用难题。耕地有使用法则,过度开发、粗放利用耕地,耕地也会报复人类。耕地退化、地力枯竭、耕地污染、河水超标、食物短缺……既要满足当代人吃饭,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就必须重视耕地永续利用。
但是,我国的耕地就那么多,潜力就那么大,要从制度上实现让透支的耕地休养生息,就必须要有技术上的底气。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已经是国际社会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就。要用更少的耕地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并更好地维护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已经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历史先例,更不可能依赖其他国家提供技术和方案,必须依靠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实现绿色与高效兼顾的耕地资源利用方式。
四是巧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新科技产品难题,走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规模经营道路。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难以实现现代农业。
同时,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必须以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为前提,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当前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基本状况相当长时期还难以根本改变。因此,耕地资源利用必须与制度性安排相匹配,耕地经营规模的合理确定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取决于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取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是善解国际粮食贸易战略难题,构建稳健的全球粮食安全体系。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亿吨以上,粮食安全虽然有保障,但粮食紧平衡状态没有根本改变。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约为4亿吨,仅相当于我国粮食年消费量的2/3,即使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全都买过来也还不够。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构建稳健的基于全球粮食安全战略体系的主动权。
当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局势下,与全球化的百年老店去竞争,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无论中国还是全球,依靠国际粮食流动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水平的隐患不少、风险难测。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让国内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缓解耕地的生产压力和环境压力,始终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我们中国人的饭碗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中国粮应该主要靠中国耕地来生产。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这五“难”长期并存、相互纠缠,且须谨慎权衡、协同管控。我们有信心和把握破解耕地资源绿色高效利用难题,确保中华民族能够在吃好的富强路上继续前进,而决不会后退到吃不饱的贫穷路上艰难挣扎。
(作者郧文聚系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汤怀志系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工)
关联导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