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数据开放 > 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七十载 工业巨变铸辉煌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19-09-17 06:54:00 【字体: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 生成日期: 2019-09-17
  • 公开时限:
  • 公开范围:
  • 信息索取号: G00000-0203/2019-21071
  • 责任部门:

  七十年的发展篇章,工业经济浓墨重彩;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工业领域波澜壮阔。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全市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工业经济发生了沧桑巨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九江从一个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基础“一穷二白”的地区,发展成为工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门类日益齐全、结构调整日趋优化、工业面貌焕然一新的魅力城市。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工业规模长足跨越,总体实力显着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江工业极其落后,仅有几十家手工作坊和一些设备简陋的小厂,工业建设几乎从零开始。70年来,全市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总体实力显着增强。 

  1、工业规模连续跨越台阶。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九江工业经济总量经历了多次大的跨越。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从工业总产值来看,1949-1978年,主要有两次跨越,分别是工业总产值在1958年突破1亿元,1972年突破5亿元,到1978年达到7.5亿元。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总量不断攀升,发生了质的跨越:1993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历时16年后,2009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2011-2016年连续突破2000亿、3000亿、4000亿、5000亿。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658.48亿元,是1949年的3.5万倍,是1978年的755.8倍。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06年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历时9年后,于2015年跃上千亿元,2016年达1115.73亿元,是2000年的38.4倍。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1949年,我市平均每个工业企业总产值仅为28.95万元,2018年达到3.18亿元,比1949年增长1098.4倍,是1978年的427.8倍,是2000年的17.4倍。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在70年的发展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九江工业保持了较高速增长。1949-1978年,按可比价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年均增长速度达14.7%,1979-2000年,年均增长14.8%。2000年开始,工业开始实行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制度,2000—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 

  3、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我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2018年末,发电量达到191.62亿千瓦小时,比1949年增长8709.5倍,比1978年增长28.4倍;原油加工量766.59万吨,比1980年增长73.5倍;水泥1492.2万吨,比1962年增长1407.7倍,比1978年增长76.4倍;纱54.79万吨,比1949年增长563.1倍,比1978年增长42.8倍;钢材591.55万吨,比1970年增长19458.9倍,比1978年增长933.5倍;机制纸及纸板63.44万吨,比1969年增长2950.7倍,比1978年增长68.6倍。 

  二、行业门类齐全,工业贡献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单一,以私营小手工业为主,经过70年的艰苦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建成了以石油化工、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纺织、服装等产业为主导的门类齐全、富有九江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行业门类日益齐全。现代化工业体系逐步形成。2018年,按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开采辅助活动、其他采矿业、烟草制品业、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等5个行业大类外,九江工业已涵盖37个工业大类、154个行业中类,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然形成。工业占全省重要地位。70年来,九江工业在全省地位逐步提升,优势行业不断壮大,纺织工业为全省之冠,石油工业为全省独秀,化学、建材工业为全省骨干,食品工业是全省佼佼者,船舶工业是全省重要基地。 

  2、工业占比不断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较快提升的趋势,到2011年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渐趋缓。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2%,比1978年(27.7%)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比2011年(49.2%)低7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2%。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0.4%,比1949年(0.3%)提高10.1个百分点。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3、企业经济效益显着提升。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总量不断扩张,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也显着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不断提升。2018年,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产值为268.81元,比1978年增长3.2倍,比2000年增长3.4倍。劳动生产率不断优化。2000-201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12万元/人增至36.42万元/人,增长17.2倍。外向型经济扩大,竞争力增强。2018年,我市工业出口交货值达236.56亿元,比2000年增长25.7倍;占销售产值的4.2%。 

  三、结构调整日趋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我市工业的结构调整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的。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间,我市工业在轻重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中日趋优化,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1、重工业占主导地位。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市重工业比重先大幅上升,后逐步回落。1949-1978年,我市工业主要以纺织等轻工业为主,改革开放后,我市重工业发展迅速。1978年,轻重工业的比例变为46.3%:53.7%,我市重工化业格局开始形成。2000年,我市重工业比重达到历史最高点,为74.8%,比1978年提高21.1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重工业比重逐步回落。2018年重工业比重为60.8%,比2000年回落14个百分点。重工业逐步回落表明我市工业正逐步由资源型、高耗能型逐步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2、各类经济体竞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近八成。我市最具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比重大幅上升。2018年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8.4%,比2006年提高23.8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比重不断提升。按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计算,2002年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为77.4%,2018年降为21.5%,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制改造,到2018年,股份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比重已达到88.1%,比2002年上升76.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发展迅猛。我市私营企业比重由2002年的8.5%上升到2018年的35.4%。 

  3、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使企业基本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本运营机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2018年大中型企业达286户,比2002年增加228户,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6%和49%。通过改制重组,招商引资,涌现出了中石化公司九江分公司、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星火有机硅厂、赛得利(九江)纤维有限公司、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江西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铅锌金属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规模效益,提升了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4、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世纪特别是党十八大以来九江工业系统紧紧围绕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发展总量扩张和结构转型并存,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跟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5%、14.9%,增速快于规上工业0.6和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4.3%和21.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企业数量涉及行业越来越广,新材料产业不断突破、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增多、生物产业迈向高端、新能源发电如雨后春笋般扩能。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1%,增速高于规上工业2.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2%。 

  四、工业园区快速成长,成为工业经济主阵地 

  2002年全省上下掀起的工业园区建设热潮使得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茶。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市工业园区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1、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18年我市12个工业园区中只有九江经济开发区和共青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只有九江经济开发区1个,过5亿元的也只有共青经济开发区,瑞昌工业园,永修工业园等3个园区。2006年,九江市分布在县市的10个园区全部通过审核评定,成为省级园区。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集群效益不断凸显,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加速前行培育了新的增长极。2018年,九江已经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园区。2018年我市12个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过百亿,其中6个园区过400亿,1个园区过千亿。园区成为了九江经济发展的重大载体和主阵地。 

  2、工业园区从业人员大幅增加,为园区发展添动力。我市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再就业的“造血”能力。2018年底,我市工业园区吸纳从业人员27.08万人,比2002增加23.16万人,增长6.9倍。工业园区建设对增加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园区内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工资收入高,吸引了一些人才,为园区发展增添新动力。 

  3、工业投资成效显着,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工业投资是拉动工业增长的源泉,是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各地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量工业企业在园区落户,企业数快速增加,园区实际开发面积、主营业务收入等也随之大幅增加,园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8年底,全市园区投产工业企业1397个,比2003年增加1039个,是2003年的3.9倍;全市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146.7平方公里,是2003年的3.6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6.98亿元,是2003年的91倍;实际招商到位资金1050.87亿元,是2003年的10.9倍;实现利润419.33亿元,是2003年的219.8倍;从业人员27.08万人的,是2003年的4.6倍。园区工业快速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七十年的砥砺奋进,九江工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结构升级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辉煌成就。放眼未来,全市工业发展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与中高速增长并举、创新与协调双轮齐驱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路子,奋力续写新时代九江工业发展新华章!(来源:九江统计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开放 > 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七十载 工业巨变铸辉煌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2019-09-17 06:54:00
信息类别: 数据分析
文件编号: JJSZF-201909-215967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2019-09-17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G00000-0203/2019-21071

  七十年的发展篇章,工业经济浓墨重彩;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工业领域波澜壮阔。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全市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工业经济发生了沧桑巨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九江从一个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基础“一穷二白”的地区,发展成为工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门类日益齐全、结构调整日趋优化、工业面貌焕然一新的魅力城市。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工业规模长足跨越,总体实力显着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江工业极其落后,仅有几十家手工作坊和一些设备简陋的小厂,工业建设几乎从零开始。70年来,全市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总体实力显着增强。 

  1、工业规模连续跨越台阶。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九江工业经济总量经历了多次大的跨越。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从工业总产值来看,1949-1978年,主要有两次跨越,分别是工业总产值在1958年突破1亿元,1972年突破5亿元,到1978年达到7.5亿元。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总量不断攀升,发生了质的跨越:1993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历时16年后,2009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2011-2016年连续突破2000亿、3000亿、4000亿、5000亿。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658.48亿元,是1949年的3.5万倍,是1978年的755.8倍。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06年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历时9年后,于2015年跃上千亿元,2016年达1115.73亿元,是2000年的38.4倍。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1949年,我市平均每个工业企业总产值仅为28.95万元,2018年达到3.18亿元,比1949年增长1098.4倍,是1978年的427.8倍,是2000年的17.4倍。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在70年的发展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九江工业保持了较高速增长。1949-1978年,按可比价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年均增长速度达14.7%,1979-2000年,年均增长14.8%。2000年开始,工业开始实行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制度,2000—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 

  3、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我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2018年末,发电量达到191.62亿千瓦小时,比1949年增长8709.5倍,比1978年增长28.4倍;原油加工量766.59万吨,比1980年增长73.5倍;水泥1492.2万吨,比1962年增长1407.7倍,比1978年增长76.4倍;纱54.79万吨,比1949年增长563.1倍,比1978年增长42.8倍;钢材591.55万吨,比1970年增长19458.9倍,比1978年增长933.5倍;机制纸及纸板63.44万吨,比1969年增长2950.7倍,比1978年增长68.6倍。 

  二、行业门类齐全,工业贡献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单一,以私营小手工业为主,经过70年的艰苦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建成了以石油化工、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纺织、服装等产业为主导的门类齐全、富有九江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行业门类日益齐全。现代化工业体系逐步形成。2018年,按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开采辅助活动、其他采矿业、烟草制品业、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等5个行业大类外,九江工业已涵盖37个工业大类、154个行业中类,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然形成。工业占全省重要地位。70年来,九江工业在全省地位逐步提升,优势行业不断壮大,纺织工业为全省之冠,石油工业为全省独秀,化学、建材工业为全省骨干,食品工业是全省佼佼者,船舶工业是全省重要基地。 

  2、工业占比不断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较快提升的趋势,到2011年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渐趋缓。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2%,比1978年(27.7%)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比2011年(49.2%)低7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2%。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0.4%,比1949年(0.3%)提高10.1个百分点。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3、企业经济效益显着提升。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总量不断扩张,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也显着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不断提升。2018年,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产值为268.81元,比1978年增长3.2倍,比2000年增长3.4倍。劳动生产率不断优化。2000-201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12万元/人增至36.42万元/人,增长17.2倍。外向型经济扩大,竞争力增强。2018年,我市工业出口交货值达236.56亿元,比2000年增长25.7倍;占销售产值的4.2%。 

  三、结构调整日趋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我市工业的结构调整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的。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间,我市工业在轻重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中日趋优化,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1、重工业占主导地位。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市重工业比重先大幅上升,后逐步回落。1949-1978年,我市工业主要以纺织等轻工业为主,改革开放后,我市重工业发展迅速。1978年,轻重工业的比例变为46.3%:53.7%,我市重工化业格局开始形成。2000年,我市重工业比重达到历史最高点,为74.8%,比1978年提高21.1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重工业比重逐步回落。2018年重工业比重为60.8%,比2000年回落14个百分点。重工业逐步回落表明我市工业正逐步由资源型、高耗能型逐步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2、各类经济体竞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近八成。我市最具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比重大幅上升。2018年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8.4%,比2006年提高23.8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比重不断提升。按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计算,2002年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为77.4%,2018年降为21.5%,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制改造,到2018年,股份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比重已达到88.1%,比2002年上升76.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发展迅猛。我市私营企业比重由2002年的8.5%上升到2018年的35.4%。 

  3、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使企业基本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本运营机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2018年大中型企业达286户,比2002年增加228户,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6%和49%。通过改制重组,招商引资,涌现出了中石化公司九江分公司、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星火有机硅厂、赛得利(九江)纤维有限公司、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江西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铅锌金属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规模效益,提升了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4、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世纪特别是党十八大以来九江工业系统紧紧围绕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发展总量扩张和结构转型并存,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跟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5%、14.9%,增速快于规上工业0.6和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4.3%和21.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企业数量涉及行业越来越广,新材料产业不断突破、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增多、生物产业迈向高端、新能源发电如雨后春笋般扩能。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1%,增速高于规上工业2.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2%。 

  四、工业园区快速成长,成为工业经济主阵地 

  2002年全省上下掀起的工业园区建设热潮使得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茶。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市工业园区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1、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18年我市12个工业园区中只有九江经济开发区和共青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只有九江经济开发区1个,过5亿元的也只有共青经济开发区,瑞昌工业园,永修工业园等3个园区。2006年,九江市分布在县市的10个园区全部通过审核评定,成为省级园区。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集群效益不断凸显,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加速前行培育了新的增长极。2018年,九江已经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园区。2018年我市12个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过百亿,其中6个园区过400亿,1个园区过千亿。园区成为了九江经济发展的重大载体和主阵地。 

  2、工业园区从业人员大幅增加,为园区发展添动力。我市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再就业的“造血”能力。2018年底,我市工业园区吸纳从业人员27.08万人,比2002增加23.16万人,增长6.9倍。工业园区建设对增加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园区内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工资收入高,吸引了一些人才,为园区发展增添新动力。 

  3、工业投资成效显着,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工业投资是拉动工业增长的源泉,是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各地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量工业企业在园区落户,企业数快速增加,园区实际开发面积、主营业务收入等也随之大幅增加,园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8年底,全市园区投产工业企业1397个,比2003年增加1039个,是2003年的3.9倍;全市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146.7平方公里,是2003年的3.6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6.98亿元,是2003年的91倍;实际招商到位资金1050.87亿元,是2003年的10.9倍;实现利润419.33亿元,是2003年的219.8倍;从业人员27.08万人的,是2003年的4.6倍。园区工业快速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七十年的砥砺奋进,九江工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结构升级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辉煌成就。放眼未来,全市工业发展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与中高速增长并举、创新与协调双轮齐驱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路子,奋力续写新时代九江工业发展新华章!(来源:九江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