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数据开放 > 统计公报

2003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04-04-07 00:00:00 【字体: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 生成日期: 2004-04-07
  • 公开时限:
  • 公开范围:
  • 信息索取号: G00000-0203/2019-20899
  • 责任部门: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一二三四朝前奔"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0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速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6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47.32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107.81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5:45.7:35.8调整为16.8∶48.0∶35.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692元,比上年增加901元。 
  市场物价总水平有所上涨。2003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7.2%,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35.1%和13.9%;居住类价格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微升;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1.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3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26.17万人,减少1.27万人;第二产业54.71万人,增加8.74万人;第三产业90.29万人,增加5.9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1.1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8.44万人,增加6.6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工业总量偏少、效益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5.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粮食播种面积为20.19万公顷,总产量88.51万吨;棉花播种面积4.51万公顷,增长28.5%,产量5.34万吨,增长16.9%;油料播种面积为8.99万公顷,下降2.7%,总产量10.64万吨,增长9.3%;药材播种面积1.02万公顷,产量达7万吨,分别增长2.0%和1.0%;蚕茧产量达3343吨,增长4.3%。花卉苗木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有了较快发展,全年鲜花产量达545万枝,盆载观赏植物12.33万盆,分别增长86.6%和14.5%。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9%;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5.10万公顷,其中当年新封面积0.06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59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年出栏肉猪144.70万头,比上年下降11.8%;年末生猪存栏113.74万头,下降9.2%;肉类总产量12.0万吨,下降8.3%;禽蛋产量1.43万吨, 下降1.7%;牛奶产量1560吨,增长1.5%。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5.30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7.32万吨,增长20.1%。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5.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0%;农业排灌动力机械39.07万千瓦,增长21.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61万吨,下降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53亿元,增长27.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5.51亿元,增长17.0%;集体企业1.05亿元,增长20.4%;股份制企业13.29亿元,增长57.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40亿元,增长58.4%。从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增加值38.42亿元,增长28.8%;轻工业增加值12.11亿元,增长26.0%。产销衔接稳定,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6.06%。地方工业快速增长。全年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61亿元,增长28.7%。 
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全市13个工业园区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7.67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5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2亿元,增长2.8倍;上交税金2.08亿元,增长70.2%。入园企业达358个,在建企业215个。工业园区吸纳从业人员5.89万人,增长50.1%。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纺织、建材、石油、化工、电子、电力等行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纱6.42万吨,增长31.0%;布2899.53万米,增长4.5%;服装965.34万件,增长15.3%;饮料酒11.41万吨,增长9.1%;果汁及果汁饮料3.20万吨;原油加工量311.89万吨,增长5.1%;化学纤维3.70万吨,增长16.4%;水泥470.23万吨,增长73.4%;发电量38.45亿千瓦小时,增长2.17倍;原煤13.1万吨,增长11.7%。 
  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0.85%,比上年提高18.0个百分点。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3亿元。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0.99亿元,比上年增长44.5%;实现利税总额2.06亿元,增长4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0.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3.06万平方米,增加19.61万平方米。 
    表一: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见附录) 
    表二:200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见附录)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地区项目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18.16亿元,比上年增长53.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5.40亿元,增长17.1%;更新改造投资29.34亿元,增长1.4倍;房地产开发投资12.30亿元,增长13.6%;私营个体投资23.22亿元,增长2.8倍。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二产业投资63.13亿元,增长61.3%;第三产业投资52.79亿元,增长52.8%。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着。昌河铃木发动机和整车项目全面动工,赛得利化纤建设加快,亚东水泥二期竣工投产,星火有机硅扩改规模不断增大,3T光电、环宇水泥、鑫山水泥、华孚纺织等26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相继开工上马,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6个。 
    表三: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见附录)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8.83亿元,增长13.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6.79亿元,增长12.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75.34亿元,增长12.8%;餐饮业零售额8.53亿元,增长16.5%;其他行业零售额1.75亿元,增长12.6%。从商品类别看,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90.7%,中西药类增长27.7%,食品、饮料、烟酒类继续保持旺销势头,增长1.6倍。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出口总额0.5亿美元,增长27.4%;进口总额1.92亿美元,增长47.4%。 
  利用外资成效显着。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3.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3%。当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0家,比上年增长76.5%。新签内资项目1536个,增长25.7%;实际引进内资126.45亿元,增长1.8倍。 
  国际旅游受非典影响较大,国内旅游略有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979.8万美元,下降15.6%;国内旅游收入38.1亿元,增长0.6%。接待海外游客3.91万人次,下降22.2%;接待国内游客605.16万人次,增长0.6%。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8.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9%。其中,铁路12.5亿吨公里,增长7.0%;公路12.46亿吨公里,增长9.6%;水运33.07亿吨公里,增长57.7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9.96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8%。其中,铁路10.57亿人公里,下降9.0%;公路19.06亿人公里,增长3.5%;水运0.33亿人公里,下降58.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84亿元,增长1.0%;邮政业务总量1.45亿元,增长14.0%。年末本地城市电话用户52.29万户,比上年增长1.3倍;农村电话用户30.14万户,下降39.3%;移动电话用户68.8万户,增长57.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9亿元,同口径增长23.0%,创1996年以来连续8年的最高记录。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9.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十五个县(市、区、局)中,除庐山管理局财政总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他县(市、区)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九江开发区、德安县、星子县等三个县(区)增幅超过30%,九江开发区达到64.4%。继浔阳区、修水县、永修县、瑞昌市、武宁县、都昌县之后,又有庐山区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目前全市共有7个县(市、区)超亿元,浔阳区迈上2亿元新台阶。 
财政支出总规模有所下降,但重点支出基本得到了保障。全市财政支出比上年减支7351万元,下降2.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下降64.9%,政策性补贴支出下降10.3%,科技、支农、教育、社保、公检法司等支出则分别增长26.4%、28.5%、20.3%、16.2%、12.6%。 
  金融机构存贷款不断增长,货币回笼加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0.5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64.25亿元,增加10.6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1.43亿元,增加27.54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2.52亿元,比年初增加15.8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72.08亿元,增加10.79亿元;中长期贷款58.56亿元,增加5.5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收入794.13亿元,增长30.4%;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支出776.52亿元,增长31.0%;货币净回笼17.60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1014万元,比上年增长49.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775万元,增长0.3%;寿险保费收入57239万元,增长69.1%。赔款和给付18417万元,增长26.7%,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10195万元,增长36.1%;寿险赔款给付8222万元,增长16.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个。全市民营科技企业60家,从业人员4454人,技工贸总收入3.71亿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8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70项,市级77项,科技计划项目总投入5.6亿元,三项经费投入643.5万元。全年获2003年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年共代理专利38项,认定技术合同7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60万元。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所,当年招生1.76万人,较上年增加0.26万人,在校生3.0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1所,在校生1.76万人。普通中学365所,在校生33.93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8.42万人,初中在校生25.51万人。普通小学1518所,在校生42.9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2.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97%和1.78%。成人高等专业学校招生0.3万人,在校生0.49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1.2%,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2.1%,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3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医院、卫生院床位877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0.93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36人,妇幼保健机构771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0.39万人,护师(士)0.30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和省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1枚金牌、23枚银牌和19枚铜牌。新建全民健身路径6条,健身广场1个。残疾人运动也取得较好成绩,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枚金牌、1枚铜牌。全年在通过销售中国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中,有47万元用于体育事业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03年末,全市市、县级环境监测站15个,环境监察部门6个。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空气环境质量指数由上年的0.73下降为0.72,降尘浓度下降7.0%,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下降24.6%,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九江段,修河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到2003年末,在全市建成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建成了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59.6平方公里。 
生态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当年全市新增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累计已达4个,面积78.9万公顷。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县级22个,面积15.5万公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1‰,比上年降低0.7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01‰,比上年降低0.1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8.09‰,比上年降低0.5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0.0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8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消费性支出5204元,增长12.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1%,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73元,比上年增加259元,增长12.3%,增幅居全省首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80元,增长1.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0%,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96万人、26.91万人和28.88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2.4%、2.8%和4.1%。养老保险费征缴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36亿元,失业保险费征缴2595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征缴1.53亿元,"三金"征缴同比均有大幅度增长。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63亿元,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8561万元,继续巩固了"两个确保"成果。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663张,收养各类人员764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75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75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96.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75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232.5万元。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九江市生产总值为快报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开放 > 统计公报

2003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2004-04-07 00:00:00
信息类别: 统计公报
文件编号: JJSZF-200404-21595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2004-04-07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G00000-0203/2019-20899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一二三四朝前奔"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0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速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6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47.32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107.81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5:45.7:35.8调整为16.8∶48.0∶35.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692元,比上年增加901元。 
  市场物价总水平有所上涨。2003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7.2%,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35.1%和13.9%;居住类价格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微升;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1.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3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26.17万人,减少1.27万人;第二产业54.71万人,增加8.74万人;第三产业90.29万人,增加5.9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1.1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8.44万人,增加6.6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工业总量偏少、效益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5.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粮食播种面积为20.19万公顷,总产量88.51万吨;棉花播种面积4.51万公顷,增长28.5%,产量5.34万吨,增长16.9%;油料播种面积为8.99万公顷,下降2.7%,总产量10.64万吨,增长9.3%;药材播种面积1.02万公顷,产量达7万吨,分别增长2.0%和1.0%;蚕茧产量达3343吨,增长4.3%。花卉苗木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有了较快发展,全年鲜花产量达545万枝,盆载观赏植物12.33万盆,分别增长86.6%和14.5%。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9%;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5.10万公顷,其中当年新封面积0.06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59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年出栏肉猪144.70万头,比上年下降11.8%;年末生猪存栏113.74万头,下降9.2%;肉类总产量12.0万吨,下降8.3%;禽蛋产量1.43万吨, 下降1.7%;牛奶产量1560吨,增长1.5%。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5.30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7.32万吨,增长20.1%。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5.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0%;农业排灌动力机械39.07万千瓦,增长21.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61万吨,下降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53亿元,增长27.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5.51亿元,增长17.0%;集体企业1.05亿元,增长20.4%;股份制企业13.29亿元,增长57.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40亿元,增长58.4%。从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增加值38.42亿元,增长28.8%;轻工业增加值12.11亿元,增长26.0%。产销衔接稳定,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6.06%。地方工业快速增长。全年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61亿元,增长28.7%。 
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全市13个工业园区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7.67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5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2亿元,增长2.8倍;上交税金2.08亿元,增长70.2%。入园企业达358个,在建企业215个。工业园区吸纳从业人员5.89万人,增长50.1%。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纺织、建材、石油、化工、电子、电力等行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纱6.42万吨,增长31.0%;布2899.53万米,增长4.5%;服装965.34万件,增长15.3%;饮料酒11.41万吨,增长9.1%;果汁及果汁饮料3.20万吨;原油加工量311.89万吨,增长5.1%;化学纤维3.70万吨,增长16.4%;水泥470.23万吨,增长73.4%;发电量38.45亿千瓦小时,增长2.17倍;原煤13.1万吨,增长11.7%。 
  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0.85%,比上年提高18.0个百分点。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3亿元。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0.99亿元,比上年增长44.5%;实现利税总额2.06亿元,增长4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0.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3.06万平方米,增加19.61万平方米。 
    表一: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见附录) 
    表二:200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见附录)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地区项目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18.16亿元,比上年增长53.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5.40亿元,增长17.1%;更新改造投资29.34亿元,增长1.4倍;房地产开发投资12.30亿元,增长13.6%;私营个体投资23.22亿元,增长2.8倍。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二产业投资63.13亿元,增长61.3%;第三产业投资52.79亿元,增长52.8%。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着。昌河铃木发动机和整车项目全面动工,赛得利化纤建设加快,亚东水泥二期竣工投产,星火有机硅扩改规模不断增大,3T光电、环宇水泥、鑫山水泥、华孚纺织等26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相继开工上马,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6个。 
    表三: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见附录)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8.83亿元,增长13.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6.79亿元,增长12.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75.34亿元,增长12.8%;餐饮业零售额8.53亿元,增长16.5%;其他行业零售额1.75亿元,增长12.6%。从商品类别看,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90.7%,中西药类增长27.7%,食品、饮料、烟酒类继续保持旺销势头,增长1.6倍。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出口总额0.5亿美元,增长27.4%;进口总额1.92亿美元,增长47.4%。 
  利用外资成效显着。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3.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3%。当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0家,比上年增长76.5%。新签内资项目1536个,增长25.7%;实际引进内资126.45亿元,增长1.8倍。 
  国际旅游受非典影响较大,国内旅游略有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979.8万美元,下降15.6%;国内旅游收入38.1亿元,增长0.6%。接待海外游客3.91万人次,下降22.2%;接待国内游客605.16万人次,增长0.6%。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8.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9%。其中,铁路12.5亿吨公里,增长7.0%;公路12.46亿吨公里,增长9.6%;水运33.07亿吨公里,增长57.7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9.96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8%。其中,铁路10.57亿人公里,下降9.0%;公路19.06亿人公里,增长3.5%;水运0.33亿人公里,下降58.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84亿元,增长1.0%;邮政业务总量1.45亿元,增长14.0%。年末本地城市电话用户52.29万户,比上年增长1.3倍;农村电话用户30.14万户,下降39.3%;移动电话用户68.8万户,增长57.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9亿元,同口径增长23.0%,创1996年以来连续8年的最高记录。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9.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十五个县(市、区、局)中,除庐山管理局财政总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他县(市、区)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九江开发区、德安县、星子县等三个县(区)增幅超过30%,九江开发区达到64.4%。继浔阳区、修水县、永修县、瑞昌市、武宁县、都昌县之后,又有庐山区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目前全市共有7个县(市、区)超亿元,浔阳区迈上2亿元新台阶。 
财政支出总规模有所下降,但重点支出基本得到了保障。全市财政支出比上年减支7351万元,下降2.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下降64.9%,政策性补贴支出下降10.3%,科技、支农、教育、社保、公检法司等支出则分别增长26.4%、28.5%、20.3%、16.2%、12.6%。 
  金融机构存贷款不断增长,货币回笼加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0.5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64.25亿元,增加10.6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1.43亿元,增加27.54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2.52亿元,比年初增加15.8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72.08亿元,增加10.79亿元;中长期贷款58.56亿元,增加5.5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收入794.13亿元,增长30.4%;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支出776.52亿元,增长31.0%;货币净回笼17.60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1014万元,比上年增长49.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775万元,增长0.3%;寿险保费收入57239万元,增长69.1%。赔款和给付18417万元,增长26.7%,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10195万元,增长36.1%;寿险赔款给付8222万元,增长16.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个。全市民营科技企业60家,从业人员4454人,技工贸总收入3.71亿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8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70项,市级77项,科技计划项目总投入5.6亿元,三项经费投入643.5万元。全年获2003年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年共代理专利38项,认定技术合同7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60万元。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所,当年招生1.76万人,较上年增加0.26万人,在校生3.0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1所,在校生1.76万人。普通中学365所,在校生33.93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8.42万人,初中在校生25.51万人。普通小学1518所,在校生42.9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2.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97%和1.78%。成人高等专业学校招生0.3万人,在校生0.49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1.2%,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2.1%,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3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医院、卫生院床位877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0.93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36人,妇幼保健机构771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0.39万人,护师(士)0.30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和省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1枚金牌、23枚银牌和19枚铜牌。新建全民健身路径6条,健身广场1个。残疾人运动也取得较好成绩,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枚金牌、1枚铜牌。全年在通过销售中国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中,有47万元用于体育事业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03年末,全市市、县级环境监测站15个,环境监察部门6个。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空气环境质量指数由上年的0.73下降为0.72,降尘浓度下降7.0%,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下降24.6%,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九江段,修河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到2003年末,在全市建成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建成了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59.6平方公里。 
生态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当年全市新增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累计已达4个,面积78.9万公顷。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县级22个,面积15.5万公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1‰,比上年降低0.7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01‰,比上年降低0.1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8.09‰,比上年降低0.5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0.0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8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消费性支出5204元,增长12.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1%,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73元,比上年增加259元,增长12.3%,增幅居全省首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80元,增长1.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0%,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96万人、26.91万人和28.88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2.4%、2.8%和4.1%。养老保险费征缴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36亿元,失业保险费征缴2595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征缴1.53亿元,"三金"征缴同比均有大幅度增长。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63亿元,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8561万元,继续巩固了"两个确保"成果。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663张,收养各类人员764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75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75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96.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75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232.5万元。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九江市生产总值为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