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428.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为1995年以来近11年中最高增幅。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2.06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14.8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42.03亿元,增长16.9%。第二产业继续引领经济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7%,拉动经济增长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2 %,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9.7:33.0调整为16.8∶50.1∶33.1。第二产业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9231元,比上年增加1428元。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见表1)。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4.4%;居住类价格上涨8.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基本持平;烟酒及用品上涨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5%;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
表12005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
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110.67,比三季度提升2.78点。企业家信心指数107.52。两项指数均在景气区间运行。
全年新增就业人员5.7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3.98万人,增加4.4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种粮直补、农机具补贴的 “一免三补”政策,全市农民累计减负17419万元,人均减负增收49元。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25.19万公顷,增长6.6%,粮食总产量达126.78万吨,增长7.3%;棉花播种面积4.29万公顷,增长1.2%,产量5.87万吨,增长0.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8.79万公顷,增长4.5%,产量10.82万吨,下降2.3%(见表2)。
表2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200公顷,比上年下降35.4%;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0.13万公顷,其中当年新封面积373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6.36万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13.60万吨,比上年增长9.1%。禽蛋产量2.30万吨, 增长22.5 %。蚕茧产量4498吨,增长13.0%。全年水产品产量28.73万吨,增长7.4%。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6.38万吨,下降24.2%。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9.09万千瓦,增长20.2%。农业排灌动力机械54.48万千瓦,增长15.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吨)12.90万吨,增长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我市继续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63亿元,比上年增加21.54亿元,增长29.9%(见表3)。产品销售率98.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38.19亿元,增长26.2%;实现利税24.18亿元,增长31.2%。
表3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54.58亿元,增长44.9%。产品销售收入125.95亿元,增长35.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73亿元,增长27.3%。实现利润总额10.15亿元,增长111.9%。上交税金7.54亿元,增长65.4%。
表4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原煤 |
吨 |
136015 |
88.4 |
发电量 |
万千瓦时 |
832540 |
2.5 |
啤酒 |
千升 |
141315 |
7.9 |
化学纤维 |
吨 |
80039 |
27.4 |
布 |
万米 |
3181 |
0.4 |
纱 |
吨 |
92775 |
13.8 |
服装 |
万件 |
5178 |
28.8 |
原油加工量 |
万吨 |
365 |
1.1 |
汽油 |
万吨 |
86.10 |
3.1 |
烧碱 |
吨 |
109036 |
8.7 |
塑料制品 |
吨 |
8135 |
-4.1 |
水泥 |
万吨 |
618 |
15.7 |
工业运行质量较好,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5.7%,比上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79亿元,是上年的2.9倍。
全年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 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23.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4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66.24万平方米,增加77.9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2.70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增速比上年上升16.5个百分点(其中:新建120.6亿元,增长33.1%;扩建36.91亿元,增长35.1%;改建和技术改造22.49亿元,增长29.1%;房地产开发23.92亿元,增长24.6%)。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二产业投资102.52亿元,增长54.6%;第三产业投资87.65亿元,增长14.4%。30个超亿元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6.05亿元。
五、国内贸易
商业贸易繁荣。2005年,在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和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分行业看,餐饮业零售额13.88亿元,增长19.2%,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6.71亿元,增长14.3%。分城乡看,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5.82亿元,增长15.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5.43亿元,增长23.5%。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810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30元,增长24.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进口0.76亿美元,下降21.6%;出口1.18亿美元,增长35.6%。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3.23亿美元,同口径比增长4.8%。当年全市新签内资项目1132个。实际引进内资132.60亿元,增长26.2%。
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827.84万人次,增长22.9%。其中境外游客8.02万人次,增长32.7%;国内游客819.82万人次,增长22.8%。全年旅游总收入为54.38亿元,增长24.4%。其中外汇收入2357.45万美元,增长41.8%。
七、交通和邮电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公路建设成效显着,高速公路总里程179公里。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9419万吨,增长2.1%。集装箱吞吐量4.6万标准箱,增长106.4%。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1.4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6%。其中,铁路4.68亿吨公里,增长2.1%;公路15.45亿吨公里,增长14.5%;水运31.33亿吨公里,增长10.1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4.87亿人公里,增长2.8%。其中,铁路2.68亿人公里,增长2.2 %;公路22.06亿人公里,增长3.1%;水运0.14亿人公里,下降22.7 %。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52亿元,增长31.4%。年末本地城市电话用户53.20万户,增长7.0%;农村电话用户47.03万户,增长8.3%;移动电话用户95.48万户,增长30.8%。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6.81万门,增长26.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39.81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45亿元,同口径增长19.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9.3%。
金融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4.13亿元,比年初增加64.6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1.82亿元,比年初增加7.15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57.10亿元,增长16.2%;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支出1021.47亿元,增长16.8%。货币净回笼35.63亿元,增长1.4%。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938万元,增长0.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576万元,增长2.3%;寿险保费收入66362万元,增长0.4%。赔款和给付13519万元,增长8.6 %。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9190万元,下降4.9%;寿险赔款给付4329万元,增长55.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全市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个。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1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57项,市级76项,三项经费投入838万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所,当年招生3.10万人,较上年增加0.9万人,在校生7.8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9所,在校生3.25万人。普通中学345所,在校生33.85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1.37万人,初中在校生22.48万人。普通小学1422所,在校生38.91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5.9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13 %和1.26%。成人高等专业学校招生0.39万人,在校生0.70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 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1座1000瓦以上调频台3座,电视台1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1.2%,电视人口覆盖率92.1%。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34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276 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妇幼卫生机构15个。医院、卫生院床位874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1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0.92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09人,妇幼保健机构809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3829人,护师(士)3098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2005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和省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4枚金牌、29枚银牌和27枚铜牌。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3条,健身广场1 个。全年在通过销售中国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中,有70万元用于体育事业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2005年末,全市市、县级环境监测站14个,环境监察部门9个。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19.1%。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两个项目未超标。酸雨频率由2004年的55.9%减少为43.1%。年末在全市建成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5.78平方公里;建成了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
全市有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面积106.76万公顷。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个、县级23个,面积15.61万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6.10万人。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84‰,比上年降低0.0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7‰,比上年上升0.3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57‰,比上年降低0.3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3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消费性支出5810元,增长8.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8%,比去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9元,比上年增加368元,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0元,增长24.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5%,比去年下降1.3个百分点。职工年平均工资12223元,增长15.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49亿元,比年初净增37.32亿元,增长19.5%。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达29.2万人,全年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41706万元,发放养老金66724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3.86万人,收缴医疗保险基金22085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待遇19341万元。全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8.79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568.15万元。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44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3456.37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床位1.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53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420万元。
注:
1、本公报为年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
比价计算。
3、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并按照新的核算方法计算,全市2004年GDP总量调整为360.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62.45亿元,第二产业为178.91亿元,第三产业为118.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