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2005年12月,前身是江西共青城经济开发区,2018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定名为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江共青城高新区是我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将其定位为九江“一南一北”两大平台之一的南部创新平台,意图依托国家级高新区这块 “金字招牌”,打造九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由于九江共青城高新区获批时间短、基础薄弱、经济体量小、科技带动能力不足,因此,《关于加快九江共青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攻坚方案(2019-2021年)》应运而生,现就方案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协同、集思广益,精准把握了上级理念方略,高度契合了高新区发展现实
《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关于加快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九府发〔2019〕12号)文件精神,参考了省内外开发区促进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结合了“一区四园”的发展思路,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建议,经反复修改定稿,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体现了科学民主的决策模式和务实高效的原则。
《方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要求我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并强调“要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更大功夫”。省委作出了“创新引领”决策部署,要求加快全省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发展步伐。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领先”,把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两大创新平台之一。《方案》的出台,着眼于做大做强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这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也切合我市工作实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方案》是推动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发展壮大的需要。我市高新园区均建立在县级工业园区基础上,与国家、省级高新区建设标准和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当前,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及周边的德安高新区、永修云山经开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普遍面临着经济体量小、基础设施弱、产业不强、人才匮乏、创新支撑能力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开展集中攻坚,通过重点突破,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高新区的规模扩张和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九江共青城高新区经济体量、发展质量和创新活力、带动能力,建设以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方案》是实现国家级高新区考核争先进位的需要。国家科技部每年对高新区考核一次,连续两年后三位约谈所在地市主要领导,连续三年后三位淘汰摘牌。目前,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全国、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行列中位次相对落后,离国家科技部对高新区的考核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九江市创建“国字号”品牌不易,因此,出台《方案》推动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不断做大做强,实现逐年争先进位迫在眉睫。
二、提出了创建“五最”高新区的宏伟目标,为高质量发展界定了轮廓
《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助推九江共青城高新区成为全国高新区行列中“发展最快、科创最特、生态最好、美誉最佳、党性最强”的国家级高新区。“五最”目标充分体现了高新区在总体发展、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影响力、党的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既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一脉相承,又高度契合了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发展的现实情况,指向精准、针对性强。
三、结合了“一区四园”的发展思路,是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
《方案》明确了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及共青城园区、永修云山园区、德安园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全文贯穿了“一区四园”思路,着眼于最大限度的挖掘国家级高新区的政策红利,推动品牌共用、政策共享、平台共建、产业共推,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
四、提出了全面可行的具体措施,具有高度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方案》共四个部分,其中在“主要措施”部分突出了问题导向、现实观照和未来思考,对未来三年行动的方向进行了清晰地安排,从理顺机制、产业聚集、科技创新、环境优化、功能完善、人才激励6个方面提出了22项具体措施,基本上涵盖了高新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对重点工作还按照职能进行了任务分解,使得工作有方向、有抓手,保障了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