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
关于加快九江共青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攻坚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八里湖新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
《关于加快九江共青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攻坚方案(2019-2021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12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关于加快九江共青城高新区高质量
发展三年行动攻坚方案(2019-2021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大力推进高新区和重大创新平台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九江共青城高新区经济体量、发展质量和创新活力、带动能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形成示范,建设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创新平台,特制订本行动方案,实施期限为2019-2021年。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系列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抱团协同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奋力描绘好新时代九江共青城高新区改革发展新画卷。
二、总体目标
对标国内一流高新园区,聚全市之力,加快“一区四园”体制申报,抓紧启动九江共青城高新区调区扩区,构建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与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德安高新区、永修云山经开区 “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助推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一区四园”在国家高新区评价中排位明显提升,成为全国高新区行列中发展最快、科创最特、生态最好、美誉最佳、党性最强的国家级高新区。未来三年目标如下:
——发展最快。到2021年,九江共青城国家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达到16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以上,达到315亿元;规上企业数量年均增加15%,达到750家;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5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开发区前列。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主导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形成全省领先的产业集群。高新区在全国排名年均上升10位以上,总体水平接近或超过全国高新区中等水平。
——科创最特。围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有机硅、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到2021年,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5%,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突破30%以上,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数量突破30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数量突破50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评价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科技部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招才引智,不断满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造需求,真正成为全国青年向往的圣地。到2021年,高新园区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8万人左右、青年创业人数占比达到10%以上,纳入省级以上人才工程人数突破40名。
——生态最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生态品位。到2021年,高新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环上成带、面上成林”的生态建设场面,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生态最优、环境最美、档次最高、最令人向往的高新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
——美誉最佳。深入实施一区四园“放管服”改革,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力争通过三年努力,营商环境评估跻身于全省开发区前列,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新高地。到2021年,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以上,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7%。
——党性最强。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健全高新区党群组织,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促使新时代党的六大建设水平全面进步,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形成若干个在全省开发区和全国高新区中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
三、主要措施
(一)聚力理顺机制,提升发展竞争力。
1.申报“一区四园”体制。以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和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德安园区、九江共青城高新区永修云山园区、九江共青城高新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的名义启动高新区“一区四园”体制申报工作,推动我市国家和省级高新区一体发展、协同推进。按照“共享政策资源、创新发展平台、统筹产业规划、精准招商引资”的模式,强化协调推进,形成定位清晰、协同配合、链条完整的发展格局,从而有效提升九江共青城高新区经济体量、发展质量和创新活力。(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共青城市、永修县、德安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共青城高新区、德安高新区、永修云山经开区管委会,市相关部门)
2.明确管理权限。按照“市级统筹、政策引领,县区主导、抱团协同”的原则,明确“一区四园”管理机制,在充分调动各园区积极性的基础上,构建统筹协同的管理模式。在财政、土地、审批等方面适当下放权限至“一区四园”,推动国家级高新区优惠政策共享。同时,加快剥离高新区原有社会管理职能,交由所在地乡镇负责。(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科技局、共青城市、永修县、德安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共青城高新区管委会,市相关部门)
3.明确财税体制。在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建立一级财政,收支在财政预算中实行单列,由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负责本园区的财政收支预算编制及审批工作。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现有规划范围内实行属地征管、统一征收,5年内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税收市本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给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市政府每年从省财政安排给九江的新增债券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连续安排不少于5年,用于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建设。支持成立市税务局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分局。同时,为调动各县(市、区)支持园区建设的积极性,保持德安园区、永修云山园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财税关系不变。(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九江市税务局)
4.明确资产管理。注重盘活“一区四园”所在县(市、区)园区存量资产,支持“一区四园”与各自园区平台公司进行资产梳理与划转,将“四园”现有政府平台资产划入各自园区平台公司,由“一区四园”平台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运营。支持“一区四园”平台公司与市级五大平台公司资产并表,增强融资能力。(责任单位:共青城市、永修县、德安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市国资委、市金融办)
5.明确投融资机制。支持“一区四园”依托平台公司开展投融资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倒贷基金等金融产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市级部门争取的各类建设资金及债券资金,优先向“一区四园”倾斜。(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相关部门)
(二)聚力项目招引,提升产业聚集力。
6.明确招商方向。支持“一区四园”围绕首位产业和优势产业进行精准招商,优化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切实壮大九江共青城高新区的“动力源”。支持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围绕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开展项目招商。支持永修云山园区围绕有机硅、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等产业开展项目招商。支持德安园区围绕现代轻纺、五金建材、电子机械等产业开展项目招商。支持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生态健康产业开展项目招商。(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7.加强招引支持。全市新引进的符合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定位的高新技术项目,优先布局到“一区四园”,每年帮助落户高新项目20个以上。对引进的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国内大型企业(国企)及其联合设立的企业等在“一区四园”落地产业化项目,由九江共青城高新区提出意见,依法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回归招商等方式,支持“一区四园”参与省级平台开展招商活动。新落地“一区四园”的企业,具有延链、补链、强链作用的,参照其他国家级高新区的先进做法,出台《九江共青城高新区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依法给予政策支持。(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共青城市、永修县、德安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8.打造特色园区。支持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建设绿色建筑产业园,对符合落户条件的退城进园企业、新落地企业、总部类企业,分类给予支持。支持省国资委职业教育大学园建设,充分发挥共青科教城优势,支持高新区开展校区共建活动,规划建设创新创业创造产业园,打造特色鲜明、创新项目集聚的青年创新特色园区。支持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和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适配及产业化基地。支持建设智慧园区,推动“两化”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政府信息办;责任单位:共青城市、永修县、德安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共青城高新区管委会)
9.建强传统产业集群。依托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永修云山园区有机硅、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德安园区现代轻纺、五金建材、矿产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培育行业龙头、推动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凡是有利于做大做强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传统产业的项目,市级平台洽谈的,优先推荐到“一区四园”;市级平台引进的,优先布置到“一区四园”。支持服装类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开发,对规模型出口服装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力争到2021年,高新区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责任单位: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共青城高新区、德安高新区、永修云山经开区管委会)
(三)聚力科技创新,提升科创贡献力。
10.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设立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各类应用性科研机构,力争到2021年,九江共青城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积极推进高校、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产品推广应用服务,促进校企对接和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作用。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根据企业年度研发投入情况给予补助或奖励。对获得国家、省重点专项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市级给予相应支持,科技扶持资金、企业技改资金等优先支持“一区四园”优质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在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支持省内外高校附属的科研院所、检验检测中心、校办企业和技术转移成果等落户“一区四园”,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结合关系,在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一定补助或奖励。(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
11.加快搭建科技创新载体。着力引导国家、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大型科研机构、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向高新区集中。对于新设立的各类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优先布局在“一区四园”。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资本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投资新建一批专业、创新型或综合类孵化器、加速器,扩大孵化规模,完善孵化功能,提升孵化能力。加强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开放服务工作的奖励补助,积极引导其对企业开展专题服务。(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协)
12.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培育扶持、改造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其向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着力构建以科技型上市(挂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成的创新型企业梯队。(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金融办,共青城市、永修县、德安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
(四)聚力环境优化,提升服务软实力。
13.强化水电气供给保障。引导供水供电供气部门开发园区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一卡通”预付费信息平台,确保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持续稳定供给,坚决杜绝随意断供、不打招呼断供等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以方便企业获得水电气为重点,从减环节、优流程、压时效、提效率等4个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压缩报装时限。(牵头单位: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国网九江供电公司)
14.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江西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为高新区在企业注销、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等方面提供指导。在土地出让、规划调整、企业设立审批等涉企审批事项权限上,应放尽放、能放尽放,并为承接好、能落地提供常态化培训指导。支持九江共青城高新区成立企业咨询服务公司,为企业“围墙外的事”开展全程代办服务,实现企业只进园区一扇门,就能办好所有事。支持九江共青城高新区推行“电子踏勘”、联合踏勘、联合测绘、联合图审、联合验收等政务服务模式,进一步压缩涉企审批时间、提高涉企服务效率。支持九江共青城高新区率先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支持“一区四园”各自成立综合执法大队,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解决多头执法、随意执法问题。(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市相关部门)
15.完善项目服务机制。按照“五个一”的项目服务机制,实行高新区重点项目市直部门结对帮扶机制,为企业和投资客商提供高质量服务。建立九江共青城高新区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难题。(责任单位:共青城市、永修县、德安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市相关部门)
(五)聚力功能完善,提升平台承载力。
16.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区四园”加快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西大道和科技三大道与G105国道连接线、科技一大道与共青城南互通连接线建设,加快主干道路“白改黑”,在相关建设资金上予以优先安排、重点支持。支持德安上好佳路穿隧道至共青城高新区工业大道建设。支持共青城、德安、永修三地园区加快内部主次干道的互联互通建设,打通内外循环,形成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内互接互联的循环交通网络。(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共青城市、永修县、德安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市公路管理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
17.推进产城融合建设。完善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照园内小配套、园外大配套、城区高新区共配套的思路,根据产业工人聚集密集程度,支持高新区建设一批影院、超市、教育、体育、医院、商贸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打造产业工人15分钟生活圈。支持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投用力度,加密公交班次、优化公交线路,切实推动出行便捷化。规划建设产城融合带的商贸物流集聚区,打造集商品集散、采购、交易、仓储、中转、物流配送服务于一体的产城物流枢纽,提高流通效率。支持“一区四园”按照市场化思路,推动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维护等实行外包。(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新旅局、市教育局、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市公路管理局)
18.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支持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实施“僵尸”企业出清行动,确保到2020年底完成高新区“僵尸”企业出清。支持高新区实施闲置土地出清行动,加快批而未用土地盘整盘活或在一区四园范围内部结转去化,确保到2021年底完成高新区批而未用土地消化任务。支持“一区四园”围绕主导产业或重大项目采取“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方式保障企业用地,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支持“一区四园”通过向“天空”要空间、向“地下”要效益,支持“一区四园”引导企业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委编办按职能各自牵头;责任单位: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
19.打造绿色生态园区。支持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园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支持“一区四园”加快主干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布局建设一批小游园、小广场,打造一批宜人风景点,提升绿化品位。支持“一区四园”坚持绿色产业发展方向,严把项目能评、环评、安评关口,通过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构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的物耗、水耗和能耗,确保万元GDP能耗保持全省低水平。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存量、构建增量,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
(六)聚力人才激励,提升创业内生力。
20.大力引进人才。围绕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产业发展需要,积极组织开展赴外引才活动。引进的人才,按照《九江人才新政30条》及其配套文件精神给予充分支持。支持高校大学生留在“一区四园”创业就业。加大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取省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责任单位:市相关部门)
21.创新用人机制。参照赣江新区和南昌高新区做法,在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四园”中各自建立“管委会班子—内设部门—科室主办”三个管理层级的“扁平化”管理架构。采取“按岗聘人、任聘分离”的方式,打破编制身份界限,干部原有人员身份封存,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对领导干部视情采取直接聘任、竞岗聘任、公开选聘等灵活选人用人方式进行聘用;对各级主办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竞岗聘用,进一步激活干部队伍活力。同时,支持“一区四园”与平台公司在人事管理上试点一体化改革,并畅通“一区四园”身份对等人员能进能出的双向渠道和职级晋升渠道。(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
22.创新绩效管理机制。参照赣江新区和九江经开区模式,在“一区四园”推行绩效工资制,按岗定薪、以绩定薪,设置区分明显的工资层级,制定量化评价体系,将干部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做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人民政府,共青城高新区、德安高新区、永修云山经开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管委会)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支持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负责审定高新区发展思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研究解决高新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省市给予高新区发展支持;成立九江共青城国家高新区“一区四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高新区“一区四园”建设,督促指导各项工作的落实,协调解决推进中遇到的难题等。
(二)细化责任目标。各相关部门要对照行动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责任要求,结合自身职能,研究制定详细的落实操作办法,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实施工作推进清单制管理,确保责任到部门、到牵头领导、到具体负责人、到完成时限,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三)强化督导考核。由支持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市政府督查室参与,按照“样样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时序化”要求,定期对各级、各部门支持高新区建设与发展和推进“一区四园”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市政府将市直各部门和所涉各县(市、区)支持高新区建设发展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依法依规予以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