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冬天,风和日丽,码头镇长咀村的朱菊先坐在门前的躺椅上晒着冬日的暖阳,她的丈夫王义胜和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就去园区务工。熟悉的铃声响起,她眯着眼仔细看了看,立刻接通了电话。
“宝生啊,最近学习怎么样?钱还够不够用啊?”电话那边是她引以为傲的孩子—大连大学的王宝生。
“妈,有个好消息告诉你,我获得了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准备寄些钱给你和爸爸!” 21岁的他,是班级人人称赞的好班长,是学院敬业奉献的学生会主席。他总是那么乐观开朗,那么努力刻苦。
4年前,朱菊先的2个孩子都在上学,她因腿部严重残疾丧失了劳动力,这个家靠王义胜打零工维持生计,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她的女儿王秋云刚刚考上安徽师范大学,这本是一件好事,对于这个拮据的家庭而言却成了一件难事。几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让王秋云产生了弃学外出务工的念头,帮扶干部听闻后,及时上门劝阻,详细讲解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一番劝说后,王秋云坚定了继续上大学的信念,姐弟二人也做出了要用知识改变家庭命运的决定。
“你在外面念书,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不用担心我们。村里的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常来家里看望,还帮你爸找了份工作。现在家里的日子好过了,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努力上进。”朱菊先笑着说道。
“政府的朱叔和村里的何叔也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经常鼓励我:做人要有志气,
要心怀梦想,要努力奋斗。所以我决定要考研,继续奋斗,希望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王宝生的语气十分坚定。
王宝生将崭新的证书放入抽屉内,里面还整齐地摆放着大连市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最美学子等荣誉证书,这些是他准备过年带回家给母亲的成果。
挂断电话后,朱菊先回到屋内,看着整墙的荣誉证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用眼光搜索着这面墙,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仿佛看见了向上的信仰,看见了美好的希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样的故事在码头镇这片热土不断上演。只有志气树起来,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才能激发持久的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