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九江 > 九江年鉴 > 九江年鉴(2004)

九江市人民政府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06-10-24 00:00:00 【字体: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 生成日期: 2006-10-24
  • 公开时限:
  • 公开范围:
  • 信息索取号:
  • 责任部门: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市委、市政府把防治“非典”工作作为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动员和组织全市上下掀起一场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成立防治“非典”指挥部,启动宣传、防控、卫生和部门联动四大应急机制,突出工作重点,严明工作纪律,狠抓各项防制措施的落实,实现“力拒非典不进入,确保非典不蔓延”的目标,取得防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并着手建立公共卫生应急长效机制。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广科技项目5l项,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基础教育“双基”验收全面达标,小学和中学入学率达99%;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高中在校生突破10万人,毛入学率达50%;教育资源整合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市企业学校剥离工作,为1700多名企业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这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深人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和精神文明城市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双拥创建成果,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11月3日,召开第4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同意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26项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意见,决定以市政府令颁布实施;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的意见》、《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共卫生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市农办、市卫生局修改完善后报市委审定;审议并原则同意《九江市志愿捐献遗体管理试行办法》,决定待征求市人大常委会意见后颁布实施,同时决定成立九江市志愿捐献遗体工作委员会;研究并原则同意市公路管理局《关于改革公路管理体制加快公路建设的若干意见》;研究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和对低保对象中的特困家庭实行优惠政策的请示》,认为对低保对象中的特困家庭实行优惠政策的意见需再次协调,形成一致意见后再行审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九江市采矿权出让转让管理办法》;审议并原则同意出台《九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试行规定》;研究并原则同意市体改办提出的《贯彻〈江西省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决定修改完善后发布实施;会议研究了市监察局提交的有关案件。
   把住编制总量控制的总原则。市编委、编办领导在研究人员调配时,都一再强调编制是总原则。九江市在机构改革中,严格执行省编办指示,实行机构编制及人员调动冻结;机关进人,实行“凡进必考”,有力地扼制了编制的增长,人员的膨胀。同时,在编制管理方面,实行“多管齐下”:一是制定工作规则。先后制定出《九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九江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工作规则》对编委、编办会议、文件审批等职责、办事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暂行办法》对这次机构改革后人员调配、公务员录用、毕业生就业等有关的程序、办法、纪律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二是核编准调。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只有编办开出“核编准调通知”,组织、人事、劳动部门才能办理调动手续,财政才拨付工资,以控制财政供养人数的增加。全年开出核编准调通知单32份,调动人员41人。三是实行编制台账管理,坚持“一账两册”管理办法。机构改革后针对新情况,新设计了行政机关(含依照、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编制手册,对单位人员分布情况进行细化。四是实行编制人数月报制度。每逢双月,对全市党政群机关及所属各类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情况制成表格,送编委成员、编办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掌握全市编制人员情况。五是以财政统发工资为契机,严格控制编内人数。坚持行政关系与工资关系相一致和先下后上两个原则。六是及时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与教育、财政通力合作,经精心测算,于7月25日下达各县(市、区)教职工编制数,各县(市、区)于8月中旬亦全部下达中小学教工编制数,保证了新学期的正常开学。七是积极参与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工作。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结合乡镇机构改革,严格控制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乡镇内设机构控制在3~5个;事业单位由原来平均11.72个,精简到6.5个,乡镇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大大低于省里规定的30~40人的要求。
   把住机构审批的总闸口。一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牢牢把住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这个总闸口,除上级编办有明文规定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审批了极少量的机构编制外,基本处于冻结状态。二是机构编制实行一支笔审批。在大力宣传编制就是法的观念的同时,机构编制实行一支笔审批。市直各单位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的报告,一律送编办审核论证。三是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有关部门要求设立综合工业园区,市编委领导认为,市里已有九江开发区,可实行一区多园体制,把综合工业园纳入开发区,从而精简、精干了机构。四是改革管理体制。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必要的机构。九江有160多千米的长江堤防,为更好地保证堤防安全,防止出现1998年灾难性的灾害,在撤销市堤管处、市堤岸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长江河道管理局”。为解决“非典”暴露出公共卫生管理及国家公共应急机制方面的问题,在市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五是坚持办事程序,不越权审批机构,严格执行县(市、区)设立科级机构报市编委批准,市直单位设立副处级机构报省编委批准,有力地控制了机构增加和机构升格。
   加强事业单位登记与管理。一是领导重视。为迎接省编办和中编办的检查,市编办领导及时部署登记工作;各县(市、区)领导亲自听汇报,进行现场办公,为登记工作排忧解难。由于各级编办的共同努力,在全省检查验收中,取得总分第一;中编办检查验收中,获华东片第一名。二是抓住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不放松。3月6日和4月10日分别召开各县(市、区)编办主任和登记工作经办人会议,主要听取登记工作情况汇报,部署迎接省、中央两级对登记工作的检查验收;转发省编办《关于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检查验收的通知》,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关于做好迎接中央、省编办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检查验收的通知》;从3月底到5月底,市编办领导带队,三次深入各县(市、区),对照省编办检查验收的十项指标进行督促指导,共同研讨解决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在省编办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对各县(市、区)登记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评出三个先进单位。三是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德安、湖口两地召开片会,进行重点纠正和补课。四是召开一次座谈会。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发表实施五周年为契机,召开与《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有关的15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总结五年来贯彻执行《条例》的成效、《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执行情况。五是举办三期培训班,一期登记管理人员培训班,各县(市、区)登记局负责人参加,学习事业单位登记知识、登记材料的把握,提高登记率、登记质量的手段等。两期法人代表培训班,使法人代表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市直事业单位法人培训率达到100%。
    【修水县移民扶贫试点工作】 2003年,省委、省政府将修水县列入全省移民扶贫3个试点县之一,计划移民安置5000人。为做好移民扶贫这项历史性工程,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多次深入修水县调研,检查督促移民扶贫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移民扶贫中的难题;修水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精心选定、科学规划移民扶贫安置点,全力抓好移民扶贫试点工作。共建12个移民安置点,816户、5047名深山区、库区贫困群众搬进新居安家落户,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移民扶贫安置任务。修水县移民扶贫工作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及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委书记孟建柱,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用和等领导经常关心过问修水县的移民扶贫工作。副省长危朝安四次到修水县就移民扶贫工作进行调研,省委政研室主任黄鹤、省扶贫办主任张志豪等省直部门的领导经常到修水县指导督促移民扶贫工作。市委书记刘积福、市长蔡晓明、市委副书记张华东、纪委书记张远秀多次过问修水县移民扶贫试点进展情况,10月10~12日,市委副书记张华东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修水县实地考察移民扶贫工作,并在三都移民扶贫小区出席首批移民扶贫搬迁仪式,为移民户发放“房产证”、“土地使用证”。
    【搞好“三项试点”】  一是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试点。做好玉京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前期建设,并初见成效。各县(市)也根据当地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对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进行了有效探索。二是贫困监测试点。在修水县路口乡、新湾乡、庙岭乡开展贫困现状调查,同时会同市统计局在全市开展“百乡千村”扶贫统计监测试点工作。三是“三清三改”创建文明村落试点。在都昌县徐埠镇合力村,武宁县横路乡港北村、泥山村等行政村开展“三清三改一创建”工作试点,不断拓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扶贫部门指导,村级组织牵头,志愿者协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村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新机制。通过开展“三清三改”创建文明村落社区工作,重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显着变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素质,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重点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建设“五项扶贫工程”】  一是基础设施扶贫工程。将财政扶贫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投向重点村的村组道路建设,小型水利维修,农村小学危房改造,乡、村医疗卫生和通电、通讯,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为贫困乡村实现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产业扶贫工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扶贫。2003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800多万元,实施项目112个,扶持发展蚕桑1533.3公顷,养殖山羊5万只,培育黄姜、花椒等药材基地5333.3公顷,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蚕桑、茶叶、中药材、水产等十大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乡村农户60%以上,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80元。同时,还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三是移民扶贫工程。全市有5.86万生存在恶劣环境中的农村贫困人口。为解决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脱贫难题,市委、市政府果断启动搬迁式移民帮扶试点工作。2003年,修水县共有816户5047名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安家落户。四是扶贫引水工程。九江市部分地区群众居住在水源奇缺的山区,生产用水难以解决,人畜饮水极为困难。2003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3万元,打挖水井85口,铺设自来水管7546米,解决了2.52万人1.0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五是社会扶贫工程。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十五”期间,上级安排1个国家部级机关、22个省直机关在九江市开展定点扶贫。市委、市政府继续安排146个市直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中央、省驻市单位对全市71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134个重点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及党政干部“321”包户扶贫活动。省、市、县三级定点扶贫单位共投入扶贫资金1514.652万元,其中单位拨款830.33万元,引资金525.2万元,争取无偿资金55.48万元,争取贷款16.72万元,干部职工捐资51.63万元,捐物折款35.292万元。共帮助引进人才43人次,引进技术20项;举办培训班140期,培训人员8028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091人次,资助资金20.668万元。共扶持生产项目593个,安排劳力2800人,其中贫困户劳力1754个,年纯收入179.29万元;组织劳务输出2072人次;走访慰问贫困户2203个,送慰问金35.51万元。
    【创新管理办法、提升管理水平】  本着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理念,按照市行风评议和“三整治、三提高”的要求,中心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健全规章制度。中心先后制定《九江市行政服务中心若干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印发执行)、《中心机关七项管理制度》、《中心大厅九项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跟踪督查办法,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运行表”和“收费一单清”,使中心各窗口和机关各科运转有章可循、操作规范有序。实行民主化管理。在对窗口单位的管理中,中心推行民主化管理举措,每周由中心督查科牵头,轮流选派三个窗口单位的负责人共同组成检查组,对各窗口人员在岗、服务质量、卫生状况等情况进行不定期综合检查,月底进行汇总通报,效果良好。畅通群众评议的渠道。为做好服务对象的跟踪调查,中心采取召开代表座谈会,发放服务情况调查表,电话回访等征求意见的形式,共向客户发放“窗口服务情况调查表”和电话调查2,516件,从反馈情况看,满意率达99.7%。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争创文明窗口和评选优秀窗口工作人员活动。7月中旬,中心进行创评文明窗口的初评活动,12月底又进行创评文明窗口和评选优秀窗口工作人员总评活动,对评选出的7个文明窗口、1个最佳窗口进行表彰奖励,大大激发了各窗口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进取心,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实行人性化管理。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如组织“八一”座谈,国庆、元旦联欢等,既为同志之间增进友谊,展示才艺提供机会,也增加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宣传工作为切入点】 2003年,从宣传工作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九江对外开放形象,为招商引资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一是通过媒体形式进行宣传。6月26~28日,市委、市政府在福州召开“’2003九江(福州)经济合作洽谈会”,驻厦办主动与福建、福州、厦门的主要新闻媒体联络,集中宣传报道洽谈会情况,福州电视台专题采访九江市委主要领导,《福州日报》以整幅版面报道了九江和庐山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二是通过会议形式进行宣传。在厦门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台湾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洽谈会和莆田妈祖节暨经贸洽谈会上,驻厦办编印3000份宣传册在会场分发,对宣传九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2003中国“五会”经贸(九江)恳谈会上,主动与来浔的多位海外华侨、华商接触,了解外商新的投资热点。三是深入企业进行宣传。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有针对性地走访福建的知名企业,向他们宣传九江对外开放开发的优惠政策。2003年,重点走访福建的金龙客车、银祥食品、惠尔康、侨雄玩具等大型集团,新联络了122名九江籍在福建企业界工作的老乡,新认识福建知名企业副总以上的人士32名,为宣传九江,加强闽浔经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人缘基础。通过到企业宣传,全年共组织31批97人次外商到九江进行商务考察。外商通过在九江实地考察,增强了对九江的了解。由于充分发挥了宣传的职能作用,使更多的福建乃至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朋友认识和了解了九江。与往年相比,通过电话或上门咨询九江投资政策、索取投资项目册的外商日益增多。2003年,驻厦办在单位接待客商287人次。
    【以招商引资工作为着力点】 2003年市政府下达驻厦办的招商引资任务是3000万元人民币。为了将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一是突出重点,2003年初,驻厦办结合九江的实际,明确以九江的资源优势招商,将食品、服装、化工、旅游作为全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福建锦福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生姜、黄姜加工的食品企业,驻厦办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向他们推荐九江。公司几位董事三次到武宁考察,最后决定将产业扩展到武宁。该公司已到位资金1200万元,在12月18日举行了厂房奠基仪式。同时,驻厦办还盯住重点客商招商。香港华联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刘冬与福建锦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蔡在林在食品开发方面已有成功合作,驻厦办便多次与两位老板接洽。在驻厦办的推动下,刘冬、蔡在林、任珍秀三位董事不仅在武宁投资了“武宁锦福食品有限公司”、“武宁高新科技示范园”,还准备在共青开发区投资兴办有机肥厂。二是通过招商员招商。为了将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落到实处,驻厦办充分发挥九江籍在福建工作老乡的作用,在有一定社交攻关能力、热爱家乡事业的老乡中聘请招商员。通过招商员,引进了澳门飞达国际有限公司、福建锦福食品有限公司、博士博服饰有限公司在武宁客户,福建金鹿集团及为金鹿集团生产配套的两家企业在瑞昌落户,聚龙(泉洲)轻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成在九江开发区购买6.67公顷土地兴办高科技工业项目。2003年,由驻厦办直接引进并已签订正式协议的工业项目有2个,投资总额35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旅游项目1个,投资总额320万元;引进文化投资项目1个,已正式签订协议。由驻厦办协助相关县(市、区)引进落户的工业项目3个,投资总额4500万元,已到位资金3800万元。
    【以统筹综合工作为结合点】  驻厦办积极发挥政府驻外机构接触面广、信息量大、活动空间宽的优势,统筹做好各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厦门信息》的编印工作。2003年驻厦办编印的信息量大,每月两期,突出传递厦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增强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为加强政府间的信息交流,驻厦办还聘请厦门市经发局协作联络处的领导为经济信息顾问,并成为第一批加入厦门市政府信息网的单位。二是认真做好九江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来厦门出差、商务考察的接待工作。2003年,驻厦办共接待县级以上领导干部5批18人次。三是协助有关县(市、区)来厦门招商引资做好相关服务工作。2003年,驻厦办共接待县(市、区)来厦门招商的领导和干部17批42人次,为他们提供各种招商信息126条。四是帮助有关县(市、区)寻找农副产品销售市场。2003年,驻厦办为瑞昌、德安等县粮食部门介绍6位厦门粮食加工企业的老板,促成近千万斤稻谷在厦门市场销售。五是为了吸引厦门游客到九江旅游,驻厦办在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允许办事处干部个人投资办旅游,在为九江来厦门旅游的客人做好服务的同时,介绍厦门游客组团到庐山旅游。2003年8月以后,共介绍5批32人次的厦门游客到九江旅游。六是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帮助瑞昌市职业中学推荐63名学生到特区就业等。七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做到财务账目每月一结清,新购置的财产进行造册登记。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驻厦办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工作正常运转,自己拿出工资垫付差旅费、电话费。全体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赢得了省办和兄弟办事处的好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九江 > 九江年鉴 > 九江年鉴(2004)

九江市人民政府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2006-10-24 00:00:00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市委、市政府把防治“非典”工作作为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动员和组织全市上下掀起一场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成立防治“非典”指挥部,启动宣传、防控、卫生和部门联动四大应急机制,突出工作重点,严明工作纪律,狠抓各项防制措施的落实,实现“力拒非典不进入,确保非典不蔓延”的目标,取得防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并着手建立公共卫生应急长效机制。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广科技项目5l项,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基础教育“双基”验收全面达标,小学和中学入学率达99%;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高中在校生突破10万人,毛入学率达50%;教育资源整合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市企业学校剥离工作,为1700多名企业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这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深人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和精神文明城市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双拥创建成果,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11月3日,召开第4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同意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26项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意见,决定以市政府令颁布实施;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的意见》、《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共卫生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市农办、市卫生局修改完善后报市委审定;审议并原则同意《九江市志愿捐献遗体管理试行办法》,决定待征求市人大常委会意见后颁布实施,同时决定成立九江市志愿捐献遗体工作委员会;研究并原则同意市公路管理局《关于改革公路管理体制加快公路建设的若干意见》;研究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和对低保对象中的特困家庭实行优惠政策的请示》,认为对低保对象中的特困家庭实行优惠政策的意见需再次协调,形成一致意见后再行审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九江市采矿权出让转让管理办法》;审议并原则同意出台《九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试行规定》;研究并原则同意市体改办提出的《贯彻〈江西省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决定修改完善后发布实施;会议研究了市监察局提交的有关案件。
   把住编制总量控制的总原则。市编委、编办领导在研究人员调配时,都一再强调编制是总原则。九江市在机构改革中,严格执行省编办指示,实行机构编制及人员调动冻结;机关进人,实行“凡进必考”,有力地扼制了编制的增长,人员的膨胀。同时,在编制管理方面,实行“多管齐下”:一是制定工作规则。先后制定出《九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九江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工作规则》对编委、编办会议、文件审批等职责、办事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暂行办法》对这次机构改革后人员调配、公务员录用、毕业生就业等有关的程序、办法、纪律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二是核编准调。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只有编办开出“核编准调通知”,组织、人事、劳动部门才能办理调动手续,财政才拨付工资,以控制财政供养人数的增加。全年开出核编准调通知单32份,调动人员41人。三是实行编制台账管理,坚持“一账两册”管理办法。机构改革后针对新情况,新设计了行政机关(含依照、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编制手册,对单位人员分布情况进行细化。四是实行编制人数月报制度。每逢双月,对全市党政群机关及所属各类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情况制成表格,送编委成员、编办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掌握全市编制人员情况。五是以财政统发工资为契机,严格控制编内人数。坚持行政关系与工资关系相一致和先下后上两个原则。六是及时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与教育、财政通力合作,经精心测算,于7月25日下达各县(市、区)教职工编制数,各县(市、区)于8月中旬亦全部下达中小学教工编制数,保证了新学期的正常开学。七是积极参与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工作。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结合乡镇机构改革,严格控制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乡镇内设机构控制在3~5个;事业单位由原来平均11.72个,精简到6.5个,乡镇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大大低于省里规定的30~40人的要求。
   把住机构审批的总闸口。一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牢牢把住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这个总闸口,除上级编办有明文规定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审批了极少量的机构编制外,基本处于冻结状态。二是机构编制实行一支笔审批。在大力宣传编制就是法的观念的同时,机构编制实行一支笔审批。市直各单位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的报告,一律送编办审核论证。三是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有关部门要求设立综合工业园区,市编委领导认为,市里已有九江开发区,可实行一区多园体制,把综合工业园纳入开发区,从而精简、精干了机构。四是改革管理体制。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必要的机构。九江有160多千米的长江堤防,为更好地保证堤防安全,防止出现1998年灾难性的灾害,在撤销市堤管处、市堤岸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长江河道管理局”。为解决“非典”暴露出公共卫生管理及国家公共应急机制方面的问题,在市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五是坚持办事程序,不越权审批机构,严格执行县(市、区)设立科级机构报市编委批准,市直单位设立副处级机构报省编委批准,有力地控制了机构增加和机构升格。
   加强事业单位登记与管理。一是领导重视。为迎接省编办和中编办的检查,市编办领导及时部署登记工作;各县(市、区)领导亲自听汇报,进行现场办公,为登记工作排忧解难。由于各级编办的共同努力,在全省检查验收中,取得总分第一;中编办检查验收中,获华东片第一名。二是抓住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不放松。3月6日和4月10日分别召开各县(市、区)编办主任和登记工作经办人会议,主要听取登记工作情况汇报,部署迎接省、中央两级对登记工作的检查验收;转发省编办《关于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检查验收的通知》,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关于做好迎接中央、省编办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检查验收的通知》;从3月底到5月底,市编办领导带队,三次深入各县(市、区),对照省编办检查验收的十项指标进行督促指导,共同研讨解决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在省编办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对各县(市、区)登记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评出三个先进单位。三是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德安、湖口两地召开片会,进行重点纠正和补课。四是召开一次座谈会。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发表实施五周年为契机,召开与《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有关的15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总结五年来贯彻执行《条例》的成效、《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执行情况。五是举办三期培训班,一期登记管理人员培训班,各县(市、区)登记局负责人参加,学习事业单位登记知识、登记材料的把握,提高登记率、登记质量的手段等。两期法人代表培训班,使法人代表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市直事业单位法人培训率达到100%。
    【修水县移民扶贫试点工作】 2003年,省委、省政府将修水县列入全省移民扶贫3个试点县之一,计划移民安置5000人。为做好移民扶贫这项历史性工程,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多次深入修水县调研,检查督促移民扶贫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移民扶贫中的难题;修水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精心选定、科学规划移民扶贫安置点,全力抓好移民扶贫试点工作。共建12个移民安置点,816户、5047名深山区、库区贫困群众搬进新居安家落户,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移民扶贫安置任务。修水县移民扶贫工作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及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委书记孟建柱,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用和等领导经常关心过问修水县的移民扶贫工作。副省长危朝安四次到修水县就移民扶贫工作进行调研,省委政研室主任黄鹤、省扶贫办主任张志豪等省直部门的领导经常到修水县指导督促移民扶贫工作。市委书记刘积福、市长蔡晓明、市委副书记张华东、纪委书记张远秀多次过问修水县移民扶贫试点进展情况,10月10~12日,市委副书记张华东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修水县实地考察移民扶贫工作,并在三都移民扶贫小区出席首批移民扶贫搬迁仪式,为移民户发放“房产证”、“土地使用证”。
    【搞好“三项试点”】  一是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试点。做好玉京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前期建设,并初见成效。各县(市)也根据当地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对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进行了有效探索。二是贫困监测试点。在修水县路口乡、新湾乡、庙岭乡开展贫困现状调查,同时会同市统计局在全市开展“百乡千村”扶贫统计监测试点工作。三是“三清三改”创建文明村落试点。在都昌县徐埠镇合力村,武宁县横路乡港北村、泥山村等行政村开展“三清三改一创建”工作试点,不断拓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扶贫部门指导,村级组织牵头,志愿者协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村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新机制。通过开展“三清三改”创建文明村落社区工作,重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显着变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素质,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重点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建设“五项扶贫工程”】  一是基础设施扶贫工程。将财政扶贫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投向重点村的村组道路建设,小型水利维修,农村小学危房改造,乡、村医疗卫生和通电、通讯,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为贫困乡村实现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产业扶贫工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扶贫。2003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800多万元,实施项目112个,扶持发展蚕桑1533.3公顷,养殖山羊5万只,培育黄姜、花椒等药材基地5333.3公顷,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蚕桑、茶叶、中药材、水产等十大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乡村农户60%以上,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80元。同时,还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三是移民扶贫工程。全市有5.86万生存在恶劣环境中的农村贫困人口。为解决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脱贫难题,市委、市政府果断启动搬迁式移民帮扶试点工作。2003年,修水县共有816户5047名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安家落户。四是扶贫引水工程。九江市部分地区群众居住在水源奇缺的山区,生产用水难以解决,人畜饮水极为困难。2003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3万元,打挖水井85口,铺设自来水管7546米,解决了2.52万人1.0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五是社会扶贫工程。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十五”期间,上级安排1个国家部级机关、22个省直机关在九江市开展定点扶贫。市委、市政府继续安排146个市直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中央、省驻市单位对全市71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134个重点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及党政干部“321”包户扶贫活动。省、市、县三级定点扶贫单位共投入扶贫资金1514.652万元,其中单位拨款830.33万元,引资金525.2万元,争取无偿资金55.48万元,争取贷款16.72万元,干部职工捐资51.63万元,捐物折款35.292万元。共帮助引进人才43人次,引进技术20项;举办培训班140期,培训人员8028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091人次,资助资金20.668万元。共扶持生产项目593个,安排劳力2800人,其中贫困户劳力1754个,年纯收入179.29万元;组织劳务输出2072人次;走访慰问贫困户2203个,送慰问金35.51万元。
    【创新管理办法、提升管理水平】  本着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理念,按照市行风评议和“三整治、三提高”的要求,中心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健全规章制度。中心先后制定《九江市行政服务中心若干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印发执行)、《中心机关七项管理制度》、《中心大厅九项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跟踪督查办法,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运行表”和“收费一单清”,使中心各窗口和机关各科运转有章可循、操作规范有序。实行民主化管理。在对窗口单位的管理中,中心推行民主化管理举措,每周由中心督查科牵头,轮流选派三个窗口单位的负责人共同组成检查组,对各窗口人员在岗、服务质量、卫生状况等情况进行不定期综合检查,月底进行汇总通报,效果良好。畅通群众评议的渠道。为做好服务对象的跟踪调查,中心采取召开代表座谈会,发放服务情况调查表,电话回访等征求意见的形式,共向客户发放“窗口服务情况调查表”和电话调查2,516件,从反馈情况看,满意率达99.7%。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争创文明窗口和评选优秀窗口工作人员活动。7月中旬,中心进行创评文明窗口的初评活动,12月底又进行创评文明窗口和评选优秀窗口工作人员总评活动,对评选出的7个文明窗口、1个最佳窗口进行表彰奖励,大大激发了各窗口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进取心,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实行人性化管理。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如组织“八一”座谈,国庆、元旦联欢等,既为同志之间增进友谊,展示才艺提供机会,也增加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宣传工作为切入点】 2003年,从宣传工作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九江对外开放形象,为招商引资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一是通过媒体形式进行宣传。6月26~28日,市委、市政府在福州召开“’2003九江(福州)经济合作洽谈会”,驻厦办主动与福建、福州、厦门的主要新闻媒体联络,集中宣传报道洽谈会情况,福州电视台专题采访九江市委主要领导,《福州日报》以整幅版面报道了九江和庐山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二是通过会议形式进行宣传。在厦门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台湾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洽谈会和莆田妈祖节暨经贸洽谈会上,驻厦办编印3000份宣传册在会场分发,对宣传九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2003中国“五会”经贸(九江)恳谈会上,主动与来浔的多位海外华侨、华商接触,了解外商新的投资热点。三是深入企业进行宣传。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有针对性地走访福建的知名企业,向他们宣传九江对外开放开发的优惠政策。2003年,重点走访福建的金龙客车、银祥食品、惠尔康、侨雄玩具等大型集团,新联络了122名九江籍在福建企业界工作的老乡,新认识福建知名企业副总以上的人士32名,为宣传九江,加强闽浔经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人缘基础。通过到企业宣传,全年共组织31批97人次外商到九江进行商务考察。外商通过在九江实地考察,增强了对九江的了解。由于充分发挥了宣传的职能作用,使更多的福建乃至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朋友认识和了解了九江。与往年相比,通过电话或上门咨询九江投资政策、索取投资项目册的外商日益增多。2003年,驻厦办在单位接待客商287人次。
    【以招商引资工作为着力点】 2003年市政府下达驻厦办的招商引资任务是3000万元人民币。为了将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一是突出重点,2003年初,驻厦办结合九江的实际,明确以九江的资源优势招商,将食品、服装、化工、旅游作为全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福建锦福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生姜、黄姜加工的食品企业,驻厦办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向他们推荐九江。公司几位董事三次到武宁考察,最后决定将产业扩展到武宁。该公司已到位资金1200万元,在12月18日举行了厂房奠基仪式。同时,驻厦办还盯住重点客商招商。香港华联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刘冬与福建锦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蔡在林在食品开发方面已有成功合作,驻厦办便多次与两位老板接洽。在驻厦办的推动下,刘冬、蔡在林、任珍秀三位董事不仅在武宁投资了“武宁锦福食品有限公司”、“武宁高新科技示范园”,还准备在共青开发区投资兴办有机肥厂。二是通过招商员招商。为了将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落到实处,驻厦办充分发挥九江籍在福建工作老乡的作用,在有一定社交攻关能力、热爱家乡事业的老乡中聘请招商员。通过招商员,引进了澳门飞达国际有限公司、福建锦福食品有限公司、博士博服饰有限公司在武宁客户,福建金鹿集团及为金鹿集团生产配套的两家企业在瑞昌落户,聚龙(泉洲)轻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成在九江开发区购买6.67公顷土地兴办高科技工业项目。2003年,由驻厦办直接引进并已签订正式协议的工业项目有2个,投资总额35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旅游项目1个,投资总额320万元;引进文化投资项目1个,已正式签订协议。由驻厦办协助相关县(市、区)引进落户的工业项目3个,投资总额4500万元,已到位资金3800万元。
    【以统筹综合工作为结合点】  驻厦办积极发挥政府驻外机构接触面广、信息量大、活动空间宽的优势,统筹做好各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厦门信息》的编印工作。2003年驻厦办编印的信息量大,每月两期,突出传递厦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增强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为加强政府间的信息交流,驻厦办还聘请厦门市经发局协作联络处的领导为经济信息顾问,并成为第一批加入厦门市政府信息网的单位。二是认真做好九江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来厦门出差、商务考察的接待工作。2003年,驻厦办共接待县级以上领导干部5批18人次。三是协助有关县(市、区)来厦门招商引资做好相关服务工作。2003年,驻厦办共接待县(市、区)来厦门招商的领导和干部17批42人次,为他们提供各种招商信息126条。四是帮助有关县(市、区)寻找农副产品销售市场。2003年,驻厦办为瑞昌、德安等县粮食部门介绍6位厦门粮食加工企业的老板,促成近千万斤稻谷在厦门市场销售。五是为了吸引厦门游客到九江旅游,驻厦办在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允许办事处干部个人投资办旅游,在为九江来厦门旅游的客人做好服务的同时,介绍厦门游客组团到庐山旅游。2003年8月以后,共介绍5批32人次的厦门游客到九江旅游。六是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帮助瑞昌市职业中学推荐63名学生到特区就业等。七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做到财务账目每月一结清,新购置的财产进行造册登记。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驻厦办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工作正常运转,自己拿出工资垫付差旅费、电话费。全体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赢得了省办和兄弟办事处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