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大京九铁路中段,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28°47′~30°06′,东经113°57′~116°53′。东与鄱阳县和安徽省东至县毗邻;南与新建、安义、靖安、奉新和铜鼓五县相连;西与湖南省平江县和湖北省崇阳、通城、通山、阳新四县交界;北濒长江,与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及安徽省宿松、望江两县隔江相望,是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江西省惟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重要的工业、商贸城市,着名的旅游城市。全境东西长270千米,南北袤140千米,总面积18823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其中,修水县面积4503.72平方千米,是全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县。
【矿产资源】 九江市受长江断裂带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矿种齐备,储量丰富,是江西省的矿产资源大市。全市共发现九大类矿产104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68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地680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黄金、锑、锡、萤石储量居全省之首,铜居第二,钨居第三。矿泉水及地热资源丰富,全市有7处通过省级以上技术部门鉴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和7处地热资源。其中星子温泉地热温泉国内闻名。全市矿产资源地域分区明显,北部以铜、硫、铁、金、银、煤和水泥灰岩为主,西部以钨、金、铀、石煤等矿产为主,东部以石英砂、高岭土、板岩、长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为主,中部以锡、铅、锌、锑、砷、萤石等矿产为主。全市共有大中型矿山10家,其中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武山铜矿产值超过1亿元。全市矿业总产值(含深加工产品)10亿元以上,产值占前五位的矿种是铜矿、水泥灰岩、砖瓦粘土矿、黄砂、钨矿。
【野生动物资源】 九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的是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自1980年起,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九江境内先后建立了3个自然保护区,即:庐山自然保护区、彭泽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永修吴城候鸟保护区。境内鸟类1 1 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丹顶鹤、白鹤、黑鹤、白头鹤、白枕鹤、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天鹅、鸳鸯、白鸪、金雕、游隼、白鹇(又称角鸟)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有大鸨、鸺、苍鹰、鸢、雀鹰等。属于省级保护的有杜鹃(布谷鸟)、伯劳(山和尚、黄莺)、大山雀(白脸山雀)、燕子、红咀兰雀(山凤凰)、红咀相思鸟、喜鹊、灰喜鹊、地鸡、啄木鸟、黄鹂、猫头鹰、角环颈雉、锦鸡、画眉等。哺乳动物类有2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梅花鹿、苏门羚、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青羊、河麂(牙獐)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猕猴、金猫(又名山猫)、水鹿、水獭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有大灵猫(九节狸)、小灵猫等。属于省级保护的有豹猫(狸子)、黄鼠等。两栖动物类有1 0种以上,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穿山甲(俗名鲛鲤)、蟒蛇等。
【水产资源】 九江市水域总面积330133.33公顷。天然捕捞水域以鄱阳湖、长江、修河和博阳河等大江大河为主。可养殖水面69333.33公顷,居全省之冠。全市鱼类118种,属12目、25科,大多鱼种具有经济价值,渔获量大。主要类型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湖泊定居性鱼类、山溪性鱼类,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数量较多,个体大,是季节性捕捞主要对象。全市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青、草、鲢、鳙、鳊、鳜、鲴、鲚、鲶乌、银鱼、鲥鱼等30余种。名贵珍稀的鱼类有:鲥鱼、银鱼、石鱼、中华鲟(亦称鲟鱼)、白鲟(象鱼)、鳗鲡(也称青鳝、白鳝)等。其他水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虾、米虾、长臂虾,螃蟹、中华绒螯蟹,贝、螺,白鳍豚、江豚(又称江猪),中华鳖(又名甲鱼、脚鱼、团鱼),棘胸蛙(石鸡)等。水生植物资源主要有:莲藕、芦苇、蒿芭等。
全市年总降水量为1432~1884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修水、庐山、彭泽三地基本正常,其他各地偏多9%~18%。全市春季降水量为509~753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九江、庐山两地基本正常,其他各地偏多10%~32%;整个春季全市共出现暴雨过程5次,共15站次。全市夏季降水量为388~711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修水、武宁、彭泽、德安偏少15%~26%,瑞昌、湖口、庐山、永修基本正常,都昌、星子、九江偏多7%~16%。全市夏季共出现暴雨35站次,其中6月23~28日共出现暴雨20站次,大暴雨5站次,特大暴雨1站次,出现在永修,25日永修降水量达213毫米,为全年日降水极值。全市秋季降水量为94~16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9%~57%,秋旱比较明显。全市冬季降水量为306~434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58%~129%。12月17~18日全市出现一次大到暴雨过程,有7个站出现暴雨,这种暴雨过程在冬季是比较少见的。
暴雨洪涝:春季,全市共出现暴雨过程5次,共15站次,分别出现在3月17日,4月9~10日、18~19日,5月6~7日、11~13日,给全市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中,4月9~10日修水、德安、星子三地出现暴雨过程,使星子县受灾人口达60人,倒塌、损坏房屋15间,农作物绝收面积1000公顷,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修水县因暴雨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县受灾人口达30万人,成灾人口26万人,因灾死亡1人,因灾伤病人口320人,转移安置45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000公顷,成灾5600公顷,绝收800公顷;房屋倒塌458间,损坏389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850万元。4月18~19日,全市出现一次大范围的暴雨过程,星子、德安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仅星子县受灾人口就达1400人,倒塌损坏房屋16间,农作物绝收面积达120公顷,蓼南乡、泽泉乡出现较严重内涝,直接经济损失达119万元。6月23~28日,全市出现连续性的暴雨过程,共出现暴雨20站次,大暴雨5站次,特大暴雨1站次,25日永修降水量达213毫米。受暴雨影响,全市受灾人口达145.73万人,成灾人口95.74万人,死亡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3610.6公顷,成灾面积46295.5公顷,绝收面积达7936.4公顷,倒房11.055千间,损坏房屋15.928千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8858.3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达21653.7万元。
【人口规模扩大,增长趋势减缓】 2003年末,九江市常住人口460.08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40.12万人,增加19.96万人,增长4.5%。人口总量占全省的10.81%,在11个设区市中列第5位,位次比2000年后退了一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已成为自觉行动,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为9.51‰,2001年为8.83‰,2002年为8.68‰,2003年为8.09‰。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68、0.15和0.59个千分点,表明九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稳步进入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发展阶段。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九江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化结构被打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九江城乡人口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人口不断增多。2000年,九江城镇人口达124.86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90年的18.0%上升到28.4%,上升10.4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几年,九江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工业、房地业迅速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003年,九江城镇化率达到34.6%,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58个百分点。后三年增速平均每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平均增速是前十年的2倍,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口地域分布合理】 随着人口的增加,九江人口分布出现不断内聚现象,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全市的人口密度由1990年每平方千米的216人增加到2000年的234人,增加了18人,到2003年人口密度增加到245人,三年间增加了11人,人口密度增速明显加快。从行政区域分布看,市区人口密度最大,增速最快。市区人口密度由1990年每平方千米632人增加到2000年789人,增加了157人,增长24.8%。其次是离市区最近的湖口县、九江县、瑞昌市,2000年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390人、374人和280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武宁县,为每平方千米98人,倒数是修水县,为166人。从地形分布看:人口密度平原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山区。2000年山区(武宁县、修水县、瑞昌市)每平方千米为158人,丘陵(德安县)每平方千米为210人。平原(永修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每平方千米为289人。
【少数民族成分增多,人口总量增长迅速】 九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区。九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吸引着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成分增多,发展加快。2000年,全国56个民族中九江有39个,分别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黎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仡佬族,比1990年增加15个。全市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39.17万人,占总人口的99.7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9697人,占总人口的0.22%。与1990年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965人,增长44.7%。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出汉族人口37.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中,100人以上人口的有11个民族,按人口多少排序依次是回族、畲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壮族、彝族、朝鲜族、土家族、藏族、维吾尔族。其中1000人以上的有3个,即回族3633人、畲族2288人、蒙古族1148人,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37.5%、23.6%和11.8%。人口迁移流动和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宽松政策是少数民族成分增多、人口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聚居九江,使九江的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变得更加成熟。
【人口年龄结构已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迈进】 九江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人口再生产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发生较大变化,少年儿童比重不断减少,成年、老年比重逐年上升,人均寿命延长,人口年龄结构日趋老化。2000年在全市人口中,0~14周岁的儿童比重为25.33%,15~64周岁的人口比重为68.51%,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6.16%,与1990年相比,少年儿童比重下降37.15个百分点,15~64周岁的人口比重上升6.0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上升1.07个百分点。按国际标准把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年龄构成,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属于老年型社会。九江人口的年龄结构步入成年型晚期,逐步向老年型迈进。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根据人口变动调查资料推算,到2003年,九江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6.78%,已经接近老年型。
用“九江”冠行政建置名始于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置楚地为三郡,其中有九江郡。二十六年秦灭齐,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设九江郡,境域包括今江西全部、安徽的淮南及河南的一小部分,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改九江郡为九江国,治六(今安徽六安),其重心仍在淮南。汉析秦九江郡为九江、庐江、衡江、豫章四郡,九江郡辖境仅有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河流域以东,巢湖以北之地,今九江境域原分属豫章郡和庐江郡。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隋以寻阳跨江而治,江水会境,遂改江州为九江郡,最为得实。明、清设九江府。民国改德化为九江,使九江地名与政区名融为一体。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一是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00亿元。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一产增长6.3%、二产增长22.4%、三产增长13.0%。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 8.5:45.7:35.8,优化为1 6.8:48.0:35.2。财政总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8.4个百分点。三是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去年,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由15%提高到30%。非国有经济逐渐成为投资主体,投资规模达76.49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额的69.2%。经国家统计部门评估,九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名列全省第二。
【开放型经济初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 2003年全市以加大投入为突破口,引进外资项目90个,比上年增长76.5%,实际利用外资3.25亿美元,增长61 .3%,实际引进内资126.45亿元,增长1 83.4%。九江昌河、金宗化工、香港彩云集团、3T国际光电工业园、江西博莱畜药厂等一批重大内外资项目落户九江市。全市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4%。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1 0.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6%,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 00亿元大关。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4项重点工程中,九江电厂三期、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两湖治理、九江东郊垃圾处理厂、庐山供水工程、巨石九江公司池窑拉丝6项已全面竣工。抱子石电站、金鹰化纤、环庐山公路、县城电网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5%,全年竣工83个技改项目。
【工业增速和效益实现“双赢”】 2003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 01 .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 .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52亿元,增长27.9%,增速是自1994年以来最快的一年。与上年相比,二产在GDP中的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这是全市上下主攻工业的结果。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发生了质的变化。全口径工业企业整体扭亏,市及市以下工业实现利润达1 .15亿元,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1 8个百分点。全市13个工业园区去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 6.91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9.15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92亿元,利润总额2.96亿元,上交税金2.88亿元,入园企业达486个。国企改制工作进展顺利,江西锻压机床厂、都昌棉纺厂、德安棉纺厂等61 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涉及资产5.4亿元,落实债务7.61 亿元,职工身份置换6479人。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得到很好的体现。搬迁式扶贫力度加大,全市共完成扶贫搬迁5000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再就业农业园、工业园及再就业商城初具规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比上年增长31 .7%,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2.2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4712人。“农民贷款、干部担保”和“五助工程”活动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工作持续稳定,全市8.94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1 .75万名在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均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失业保险全年分别新增参保人数8200人和3200人。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58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73元,增加259元,增长12.3%,增幅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
【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得到加强,市图书馆、水上游乐中心、市中心血站已建成使用,共青科技园正在加紧建设。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小学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达95.8%,高考录取率达77.3%,全市高校共招生2万人,在校生达4.6万人,比上年增长33.9%。社会力量办学取得重大突破,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19231 人,比上年增加6622人,民办共青航天科技大学、优质高中扩招教学用房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卫生防疫成效显着,没有发生一起“非典”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全市性的安全保障与预警应急系统初步建立,市、县级疾病控制中心项目、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运作。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9‰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九江概貌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06-10-25 00:00:00 【字体: 大 中 小 】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 生成日期: 2006-10-25
- 公开时限:
- 公开范围:
- 信息索取号:
- 责任部门: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大京九铁路中段,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28°47′~30°06′,东经113°57′~116°53′。东与鄱阳县和安徽省东至县毗邻;南与新建、安义、靖安、奉新和铜鼓五县相连;西与湖南省平江县和湖北省崇阳、通城、通山、阳新四县交界;北濒长江,与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及安徽省宿松、望江两县隔江相望,是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江西省惟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重要的工业、商贸城市,着名的旅游城市。全境东西长270千米,南北袤140千米,总面积18823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其中,修水县面积4503.72平方千米,是全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县。
【矿产资源】 九江市受长江断裂带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矿种齐备,储量丰富,是江西省的矿产资源大市。全市共发现九大类矿产104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68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地680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黄金、锑、锡、萤石储量居全省之首,铜居第二,钨居第三。矿泉水及地热资源丰富,全市有7处通过省级以上技术部门鉴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和7处地热资源。其中星子温泉地热温泉国内闻名。全市矿产资源地域分区明显,北部以铜、硫、铁、金、银、煤和水泥灰岩为主,西部以钨、金、铀、石煤等矿产为主,东部以石英砂、高岭土、板岩、长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为主,中部以锡、铅、锌、锑、砷、萤石等矿产为主。全市共有大中型矿山10家,其中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武山铜矿产值超过1亿元。全市矿业总产值(含深加工产品)10亿元以上,产值占前五位的矿种是铜矿、水泥灰岩、砖瓦粘土矿、黄砂、钨矿。
【野生动物资源】 九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的是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自1980年起,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九江境内先后建立了3个自然保护区,即:庐山自然保护区、彭泽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永修吴城候鸟保护区。境内鸟类1 1 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丹顶鹤、白鹤、黑鹤、白头鹤、白枕鹤、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天鹅、鸳鸯、白鸪、金雕、游隼、白鹇(又称角鸟)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有大鸨、鸺、苍鹰、鸢、雀鹰等。属于省级保护的有杜鹃(布谷鸟)、伯劳(山和尚、黄莺)、大山雀(白脸山雀)、燕子、红咀兰雀(山凤凰)、红咀相思鸟、喜鹊、灰喜鹊、地鸡、啄木鸟、黄鹂、猫头鹰、角环颈雉、锦鸡、画眉等。哺乳动物类有2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梅花鹿、苏门羚、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青羊、河麂(牙獐)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猕猴、金猫(又名山猫)、水鹿、水獭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有大灵猫(九节狸)、小灵猫等。属于省级保护的有豹猫(狸子)、黄鼠等。两栖动物类有1 0种以上,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穿山甲(俗名鲛鲤)、蟒蛇等。
【水产资源】 九江市水域总面积330133.33公顷。天然捕捞水域以鄱阳湖、长江、修河和博阳河等大江大河为主。可养殖水面69333.33公顷,居全省之冠。全市鱼类118种,属12目、25科,大多鱼种具有经济价值,渔获量大。主要类型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湖泊定居性鱼类、山溪性鱼类,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数量较多,个体大,是季节性捕捞主要对象。全市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青、草、鲢、鳙、鳊、鳜、鲴、鲚、鲶乌、银鱼、鲥鱼等30余种。名贵珍稀的鱼类有:鲥鱼、银鱼、石鱼、中华鲟(亦称鲟鱼)、白鲟(象鱼)、鳗鲡(也称青鳝、白鳝)等。其他水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虾、米虾、长臂虾,螃蟹、中华绒螯蟹,贝、螺,白鳍豚、江豚(又称江猪),中华鳖(又名甲鱼、脚鱼、团鱼),棘胸蛙(石鸡)等。水生植物资源主要有:莲藕、芦苇、蒿芭等。
全市年总降水量为1432~1884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修水、庐山、彭泽三地基本正常,其他各地偏多9%~18%。全市春季降水量为509~753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九江、庐山两地基本正常,其他各地偏多10%~32%;整个春季全市共出现暴雨过程5次,共15站次。全市夏季降水量为388~711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修水、武宁、彭泽、德安偏少15%~26%,瑞昌、湖口、庐山、永修基本正常,都昌、星子、九江偏多7%~16%。全市夏季共出现暴雨35站次,其中6月23~28日共出现暴雨20站次,大暴雨5站次,特大暴雨1站次,出现在永修,25日永修降水量达213毫米,为全年日降水极值。全市秋季降水量为94~16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9%~57%,秋旱比较明显。全市冬季降水量为306~434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58%~129%。12月17~18日全市出现一次大到暴雨过程,有7个站出现暴雨,这种暴雨过程在冬季是比较少见的。
暴雨洪涝:春季,全市共出现暴雨过程5次,共15站次,分别出现在3月17日,4月9~10日、18~19日,5月6~7日、11~13日,给全市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中,4月9~10日修水、德安、星子三地出现暴雨过程,使星子县受灾人口达60人,倒塌、损坏房屋15间,农作物绝收面积1000公顷,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修水县因暴雨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县受灾人口达30万人,成灾人口26万人,因灾死亡1人,因灾伤病人口320人,转移安置45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000公顷,成灾5600公顷,绝收800公顷;房屋倒塌458间,损坏389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850万元。4月18~19日,全市出现一次大范围的暴雨过程,星子、德安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仅星子县受灾人口就达1400人,倒塌损坏房屋16间,农作物绝收面积达120公顷,蓼南乡、泽泉乡出现较严重内涝,直接经济损失达119万元。6月23~28日,全市出现连续性的暴雨过程,共出现暴雨20站次,大暴雨5站次,特大暴雨1站次,25日永修降水量达213毫米。受暴雨影响,全市受灾人口达145.73万人,成灾人口95.74万人,死亡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3610.6公顷,成灾面积46295.5公顷,绝收面积达7936.4公顷,倒房11.055千间,损坏房屋15.928千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8858.3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达21653.7万元。
【人口规模扩大,增长趋势减缓】 2003年末,九江市常住人口460.08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40.12万人,增加19.96万人,增长4.5%。人口总量占全省的10.81%,在11个设区市中列第5位,位次比2000年后退了一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已成为自觉行动,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为9.51‰,2001年为8.83‰,2002年为8.68‰,2003年为8.09‰。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68、0.15和0.59个千分点,表明九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稳步进入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发展阶段。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九江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化结构被打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九江城乡人口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人口不断增多。2000年,九江城镇人口达124.86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90年的18.0%上升到28.4%,上升10.4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几年,九江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工业、房地业迅速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003年,九江城镇化率达到34.6%,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58个百分点。后三年增速平均每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平均增速是前十年的2倍,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口地域分布合理】 随着人口的增加,九江人口分布出现不断内聚现象,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全市的人口密度由1990年每平方千米的216人增加到2000年的234人,增加了18人,到2003年人口密度增加到245人,三年间增加了11人,人口密度增速明显加快。从行政区域分布看,市区人口密度最大,增速最快。市区人口密度由1990年每平方千米632人增加到2000年789人,增加了157人,增长24.8%。其次是离市区最近的湖口县、九江县、瑞昌市,2000年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390人、374人和280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武宁县,为每平方千米98人,倒数是修水县,为166人。从地形分布看:人口密度平原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山区。2000年山区(武宁县、修水县、瑞昌市)每平方千米为158人,丘陵(德安县)每平方千米为210人。平原(永修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每平方千米为289人。
【少数民族成分增多,人口总量增长迅速】 九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区。九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吸引着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成分增多,发展加快。2000年,全国56个民族中九江有39个,分别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黎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仡佬族,比1990年增加15个。全市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39.17万人,占总人口的99.7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9697人,占总人口的0.22%。与1990年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965人,增长44.7%。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出汉族人口37.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中,100人以上人口的有11个民族,按人口多少排序依次是回族、畲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壮族、彝族、朝鲜族、土家族、藏族、维吾尔族。其中1000人以上的有3个,即回族3633人、畲族2288人、蒙古族1148人,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37.5%、23.6%和11.8%。人口迁移流动和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宽松政策是少数民族成分增多、人口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聚居九江,使九江的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变得更加成熟。
【人口年龄结构已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迈进】 九江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人口再生产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发生较大变化,少年儿童比重不断减少,成年、老年比重逐年上升,人均寿命延长,人口年龄结构日趋老化。2000年在全市人口中,0~14周岁的儿童比重为25.33%,15~64周岁的人口比重为68.51%,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6.16%,与1990年相比,少年儿童比重下降37.15个百分点,15~64周岁的人口比重上升6.0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上升1.07个百分点。按国际标准把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年龄构成,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属于老年型社会。九江人口的年龄结构步入成年型晚期,逐步向老年型迈进。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根据人口变动调查资料推算,到2003年,九江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6.78%,已经接近老年型。
用“九江”冠行政建置名始于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置楚地为三郡,其中有九江郡。二十六年秦灭齐,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设九江郡,境域包括今江西全部、安徽的淮南及河南的一小部分,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改九江郡为九江国,治六(今安徽六安),其重心仍在淮南。汉析秦九江郡为九江、庐江、衡江、豫章四郡,九江郡辖境仅有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河流域以东,巢湖以北之地,今九江境域原分属豫章郡和庐江郡。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隋以寻阳跨江而治,江水会境,遂改江州为九江郡,最为得实。明、清设九江府。民国改德化为九江,使九江地名与政区名融为一体。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一是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00亿元。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一产增长6.3%、二产增长22.4%、三产增长13.0%。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 8.5:45.7:35.8,优化为1 6.8:48.0:35.2。财政总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8.4个百分点。三是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去年,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由15%提高到30%。非国有经济逐渐成为投资主体,投资规模达76.49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额的69.2%。经国家统计部门评估,九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名列全省第二。
【开放型经济初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 2003年全市以加大投入为突破口,引进外资项目90个,比上年增长76.5%,实际利用外资3.25亿美元,增长61 .3%,实际引进内资126.45亿元,增长1 83.4%。九江昌河、金宗化工、香港彩云集团、3T国际光电工业园、江西博莱畜药厂等一批重大内外资项目落户九江市。全市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4%。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1 0.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6%,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 00亿元大关。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4项重点工程中,九江电厂三期、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两湖治理、九江东郊垃圾处理厂、庐山供水工程、巨石九江公司池窑拉丝6项已全面竣工。抱子石电站、金鹰化纤、环庐山公路、县城电网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5%,全年竣工83个技改项目。
【工业增速和效益实现“双赢”】 2003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 01 .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 .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52亿元,增长27.9%,增速是自1994年以来最快的一年。与上年相比,二产在GDP中的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这是全市上下主攻工业的结果。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发生了质的变化。全口径工业企业整体扭亏,市及市以下工业实现利润达1 .15亿元,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1 8个百分点。全市13个工业园区去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 6.91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9.15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92亿元,利润总额2.96亿元,上交税金2.88亿元,入园企业达486个。国企改制工作进展顺利,江西锻压机床厂、都昌棉纺厂、德安棉纺厂等61 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涉及资产5.4亿元,落实债务7.61 亿元,职工身份置换6479人。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得到很好的体现。搬迁式扶贫力度加大,全市共完成扶贫搬迁5000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再就业农业园、工业园及再就业商城初具规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比上年增长31 .7%,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2.2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4712人。“农民贷款、干部担保”和“五助工程”活动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工作持续稳定,全市8.94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1 .75万名在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均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失业保险全年分别新增参保人数8200人和3200人。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58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73元,增加259元,增长12.3%,增幅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
【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得到加强,市图书馆、水上游乐中心、市中心血站已建成使用,共青科技园正在加紧建设。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小学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达95.8%,高考录取率达77.3%,全市高校共招生2万人,在校生达4.6万人,比上年增长33.9%。社会力量办学取得重大突破,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19231 人,比上年增加6622人,民办共青航天科技大学、优质高中扩招教学用房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卫生防疫成效显着,没有发生一起“非典”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全市性的安全保障与预警应急系统初步建立,市、县级疾病控制中心项目、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运作。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9‰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矿产资源】 九江市受长江断裂带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矿种齐备,储量丰富,是江西省的矿产资源大市。全市共发现九大类矿产104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68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地680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黄金、锑、锡、萤石储量居全省之首,铜居第二,钨居第三。矿泉水及地热资源丰富,全市有7处通过省级以上技术部门鉴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和7处地热资源。其中星子温泉地热温泉国内闻名。全市矿产资源地域分区明显,北部以铜、硫、铁、金、银、煤和水泥灰岩为主,西部以钨、金、铀、石煤等矿产为主,东部以石英砂、高岭土、板岩、长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为主,中部以锡、铅、锌、锑、砷、萤石等矿产为主。全市共有大中型矿山10家,其中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武山铜矿产值超过1亿元。全市矿业总产值(含深加工产品)10亿元以上,产值占前五位的矿种是铜矿、水泥灰岩、砖瓦粘土矿、黄砂、钨矿。
【野生动物资源】 九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的是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自1980年起,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九江境内先后建立了3个自然保护区,即:庐山自然保护区、彭泽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永修吴城候鸟保护区。境内鸟类1 1 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丹顶鹤、白鹤、黑鹤、白头鹤、白枕鹤、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天鹅、鸳鸯、白鸪、金雕、游隼、白鹇(又称角鸟)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有大鸨、鸺、苍鹰、鸢、雀鹰等。属于省级保护的有杜鹃(布谷鸟)、伯劳(山和尚、黄莺)、大山雀(白脸山雀)、燕子、红咀兰雀(山凤凰)、红咀相思鸟、喜鹊、灰喜鹊、地鸡、啄木鸟、黄鹂、猫头鹰、角环颈雉、锦鸡、画眉等。哺乳动物类有2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梅花鹿、苏门羚、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青羊、河麂(牙獐)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猕猴、金猫(又名山猫)、水鹿、水獭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有大灵猫(九节狸)、小灵猫等。属于省级保护的有豹猫(狸子)、黄鼠等。两栖动物类有1 0种以上,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穿山甲(俗名鲛鲤)、蟒蛇等。
【水产资源】 九江市水域总面积330133.33公顷。天然捕捞水域以鄱阳湖、长江、修河和博阳河等大江大河为主。可养殖水面69333.33公顷,居全省之冠。全市鱼类118种,属12目、25科,大多鱼种具有经济价值,渔获量大。主要类型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湖泊定居性鱼类、山溪性鱼类,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数量较多,个体大,是季节性捕捞主要对象。全市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青、草、鲢、鳙、鳊、鳜、鲴、鲚、鲶乌、银鱼、鲥鱼等30余种。名贵珍稀的鱼类有:鲥鱼、银鱼、石鱼、中华鲟(亦称鲟鱼)、白鲟(象鱼)、鳗鲡(也称青鳝、白鳝)等。其他水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虾、米虾、长臂虾,螃蟹、中华绒螯蟹,贝、螺,白鳍豚、江豚(又称江猪),中华鳖(又名甲鱼、脚鱼、团鱼),棘胸蛙(石鸡)等。水生植物资源主要有:莲藕、芦苇、蒿芭等。
全市年总降水量为1432~1884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修水、庐山、彭泽三地基本正常,其他各地偏多9%~18%。全市春季降水量为509~753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九江、庐山两地基本正常,其他各地偏多10%~32%;整个春季全市共出现暴雨过程5次,共15站次。全市夏季降水量为388~711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修水、武宁、彭泽、德安偏少15%~26%,瑞昌、湖口、庐山、永修基本正常,都昌、星子、九江偏多7%~16%。全市夏季共出现暴雨35站次,其中6月23~28日共出现暴雨20站次,大暴雨5站次,特大暴雨1站次,出现在永修,25日永修降水量达213毫米,为全年日降水极值。全市秋季降水量为94~16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9%~57%,秋旱比较明显。全市冬季降水量为306~434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58%~129%。12月17~18日全市出现一次大到暴雨过程,有7个站出现暴雨,这种暴雨过程在冬季是比较少见的。
暴雨洪涝:春季,全市共出现暴雨过程5次,共15站次,分别出现在3月17日,4月9~10日、18~19日,5月6~7日、11~13日,给全市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中,4月9~10日修水、德安、星子三地出现暴雨过程,使星子县受灾人口达60人,倒塌、损坏房屋15间,农作物绝收面积1000公顷,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修水县因暴雨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县受灾人口达30万人,成灾人口26万人,因灾死亡1人,因灾伤病人口320人,转移安置45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000公顷,成灾5600公顷,绝收800公顷;房屋倒塌458间,损坏389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850万元。4月18~19日,全市出现一次大范围的暴雨过程,星子、德安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仅星子县受灾人口就达1400人,倒塌损坏房屋16间,农作物绝收面积达120公顷,蓼南乡、泽泉乡出现较严重内涝,直接经济损失达119万元。6月23~28日,全市出现连续性的暴雨过程,共出现暴雨20站次,大暴雨5站次,特大暴雨1站次,25日永修降水量达213毫米。受暴雨影响,全市受灾人口达145.73万人,成灾人口95.74万人,死亡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3610.6公顷,成灾面积46295.5公顷,绝收面积达7936.4公顷,倒房11.055千间,损坏房屋15.928千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8858.3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达21653.7万元。
【人口规模扩大,增长趋势减缓】 2003年末,九江市常住人口460.08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40.12万人,增加19.96万人,增长4.5%。人口总量占全省的10.81%,在11个设区市中列第5位,位次比2000年后退了一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已成为自觉行动,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为9.51‰,2001年为8.83‰,2002年为8.68‰,2003年为8.09‰。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68、0.15和0.59个千分点,表明九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稳步进入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发展阶段。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九江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化结构被打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九江城乡人口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人口不断增多。2000年,九江城镇人口达124.86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90年的18.0%上升到28.4%,上升10.4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几年,九江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工业、房地业迅速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003年,九江城镇化率达到34.6%,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58个百分点。后三年增速平均每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平均增速是前十年的2倍,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口地域分布合理】 随着人口的增加,九江人口分布出现不断内聚现象,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全市的人口密度由1990年每平方千米的216人增加到2000年的234人,增加了18人,到2003年人口密度增加到245人,三年间增加了11人,人口密度增速明显加快。从行政区域分布看,市区人口密度最大,增速最快。市区人口密度由1990年每平方千米632人增加到2000年789人,增加了157人,增长24.8%。其次是离市区最近的湖口县、九江县、瑞昌市,2000年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390人、374人和280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武宁县,为每平方千米98人,倒数是修水县,为166人。从地形分布看:人口密度平原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山区。2000年山区(武宁县、修水县、瑞昌市)每平方千米为158人,丘陵(德安县)每平方千米为210人。平原(永修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每平方千米为289人。
【少数民族成分增多,人口总量增长迅速】 九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区。九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吸引着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成分增多,发展加快。2000年,全国56个民族中九江有39个,分别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黎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仡佬族,比1990年增加15个。全市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39.17万人,占总人口的99.7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9697人,占总人口的0.22%。与1990年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965人,增长44.7%。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出汉族人口37.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中,100人以上人口的有11个民族,按人口多少排序依次是回族、畲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壮族、彝族、朝鲜族、土家族、藏族、维吾尔族。其中1000人以上的有3个,即回族3633人、畲族2288人、蒙古族1148人,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37.5%、23.6%和11.8%。人口迁移流动和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宽松政策是少数民族成分增多、人口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聚居九江,使九江的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变得更加成熟。
【人口年龄结构已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迈进】 九江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人口再生产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发生较大变化,少年儿童比重不断减少,成年、老年比重逐年上升,人均寿命延长,人口年龄结构日趋老化。2000年在全市人口中,0~14周岁的儿童比重为25.33%,15~64周岁的人口比重为68.51%,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6.16%,与1990年相比,少年儿童比重下降37.15个百分点,15~64周岁的人口比重上升6.0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上升1.07个百分点。按国际标准把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年龄构成,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属于老年型社会。九江人口的年龄结构步入成年型晚期,逐步向老年型迈进。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根据人口变动调查资料推算,到2003年,九江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6.78%,已经接近老年型。
用“九江”冠行政建置名始于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置楚地为三郡,其中有九江郡。二十六年秦灭齐,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设九江郡,境域包括今江西全部、安徽的淮南及河南的一小部分,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改九江郡为九江国,治六(今安徽六安),其重心仍在淮南。汉析秦九江郡为九江、庐江、衡江、豫章四郡,九江郡辖境仅有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河流域以东,巢湖以北之地,今九江境域原分属豫章郡和庐江郡。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隋以寻阳跨江而治,江水会境,遂改江州为九江郡,最为得实。明、清设九江府。民国改德化为九江,使九江地名与政区名融为一体。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一是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00亿元。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一产增长6.3%、二产增长22.4%、三产增长13.0%。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 8.5:45.7:35.8,优化为1 6.8:48.0:35.2。财政总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8.4个百分点。三是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去年,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由15%提高到30%。非国有经济逐渐成为投资主体,投资规模达76.49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额的69.2%。经国家统计部门评估,九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名列全省第二。
【开放型经济初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 2003年全市以加大投入为突破口,引进外资项目90个,比上年增长76.5%,实际利用外资3.25亿美元,增长61 .3%,实际引进内资126.45亿元,增长1 83.4%。九江昌河、金宗化工、香港彩云集团、3T国际光电工业园、江西博莱畜药厂等一批重大内外资项目落户九江市。全市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4%。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1 0.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6%,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 00亿元大关。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4项重点工程中,九江电厂三期、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两湖治理、九江东郊垃圾处理厂、庐山供水工程、巨石九江公司池窑拉丝6项已全面竣工。抱子石电站、金鹰化纤、环庐山公路、县城电网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5%,全年竣工83个技改项目。
【工业增速和效益实现“双赢”】 2003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 01 .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 .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52亿元,增长27.9%,增速是自1994年以来最快的一年。与上年相比,二产在GDP中的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这是全市上下主攻工业的结果。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发生了质的变化。全口径工业企业整体扭亏,市及市以下工业实现利润达1 .15亿元,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1 8个百分点。全市13个工业园区去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 6.91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9.15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92亿元,利润总额2.96亿元,上交税金2.88亿元,入园企业达486个。国企改制工作进展顺利,江西锻压机床厂、都昌棉纺厂、德安棉纺厂等61 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涉及资产5.4亿元,落实债务7.61 亿元,职工身份置换6479人。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得到很好的体现。搬迁式扶贫力度加大,全市共完成扶贫搬迁5000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再就业农业园、工业园及再就业商城初具规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比上年增长31 .7%,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2.2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4712人。“农民贷款、干部担保”和“五助工程”活动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工作持续稳定,全市8.94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1 .75万名在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均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失业保险全年分别新增参保人数8200人和3200人。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58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73元,增加259元,增长12.3%,增幅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
【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得到加强,市图书馆、水上游乐中心、市中心血站已建成使用,共青科技园正在加紧建设。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小学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达95.8%,高考录取率达77.3%,全市高校共招生2万人,在校生达4.6万人,比上年增长33.9%。社会力量办学取得重大突破,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19231 人,比上年增加6622人,民办共青航天科技大学、优质高中扩招教学用房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卫生防疫成效显着,没有发生一起“非典”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全市性的安全保障与预警应急系统初步建立,市、县级疾病控制中心项目、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运作。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9‰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