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应走在江西发展前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九江考察纪实
和风煦丽轻拂江南水乡,那是丰收之际的欢歌;
赣鄱潮涌显露如画美景,那是蓄势待发的行吟。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就在九江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部省份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九江考察指导。
踏上了九江这块热土,走近九江干部群众,李克强访企业、察民情、问发展,一路风尘仆仆。考察中,李克强听取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并就九江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走在江西发展前列、有更大带动作用的地区作出重要指示。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国研室副主任宁吉喆,以及省领导舒晓琴、赵智勇、胡振鹏陪同。李克强在浔考察期间,市委书记钟利贵全程陪同,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庆红,市委副书记张学军在共青城陪同。
要继续大力支持共青城的发展,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的宏伟目标,变成生动的实践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李克强带着问题走进九江企业。
总投资21.16亿元的昌河铃木汽车九江分公司正在进行新一代产品开发。在发动机生产线、农用汽车总装车间,李克强向公司负责人详细了解生产销售、企业管理等情况。当得知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汽车、发动机销量快速上升时,李克强十分高兴。他说,要注重科技创新,以此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希望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力度,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领域多做有益的探索。
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产业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是李克强在考察时多次强调的观点。共青鸭鸭集团是我国较大的现代化羽绒制品专业生产企业,李克强参观了企业服装展厅和生产车间,充分肯定了鸭鸭集团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创新思路。
坐落在鄱阳湖畔的共青城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共青城,当年上海老垦荒队员的后人,捧出一面1955年上海团市委赠送给垦荒队员、绣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几个大字的旗帜,呈给李克强观看。看着这面一针一线绣起的旗帜,李克强感慨地说:“当年,我们青年志愿者的先锋,在荒滩上建起了充满青春活力的新城,并且扎根奋斗在共青城。他们坚定执着的信念,艰苦创业的精神,值得今天的团员青年好好学习!”
“向你们的父辈,向老共青团员们致敬!他们的功勋,我们永远铭记!”李克强当即叮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继续大力支持共青城的发展,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的宏伟目标,变成生动的实践。
“光明·微笑工程”是你们为党和人民做的大好事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李克强在考察期间一直重视民生问题。
25日一大早,李克强来到九江市首家新农合市级直补医院的市第一人民医院,专程考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看望“光明·微笑”工程中的白内障患者和医护人员。
今年5月9日,江西省“光明·微笑”工程正式启动,由政府提供3亿多元资金,为全省近20万白内障患者和8000多例唇腭裂患者进行免费手术,开创了全国先河。九江市实施“光明·微笑”工程以来,14家定点医院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这项民生工程惠及了全市所有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光明与微笑,正在赣北大地悄然播撒。
李克强来到三楼病房,亲切看望住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来自彭泽的农民张桃花激动地告诉李克强,她患白内障6年多了,不仅电视看不成,连家里人也看不清。就是小孙子,也只听过声音,没看过长啥样。
“你手术花了多少钱?”李克强问。
张桃花的儿媳告诉李克强:“我婆婆这次住院一分钱没花,手术治疗费全是政府补助的,就连在医院吃饭也不收钱。昨天老人家做完手术,做梦都在念叨,感谢共产党!”
“李副总理,老人家想看看您!”医生小心翼翼地为年过八旬的吴志英老人揭开左眼纱布。“吴奶奶是我们医院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年纪最大的,她30多年从没出过农村,这是第一次来九江市。” 听着医护人员的介绍,李克强俯下身子,握着老人的手,关切地说:“老人家,千万不要着急。现在看东西,您眼睛还有点模糊,慢慢就会看清楚。”
小小病房充满浓浓的暖意。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有能力并且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医疗、住房、环境等重点问题。你们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李克强充分肯定了江西“光明·微笑”工程取得的良好成效,并对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说,“对像九江市这样实施‘光明·微笑’工程比较好的地区,要考虑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奖励。”
鄱阳湖是江西主要江河的汇聚之地,九江是众多水系汇集的总关口。九江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好。我相信,九江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一定会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江西的“母亲湖”。如何确保“一湖清水”,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嘱托,也是期待;既是江西的责任,也是九江的责任。
9月25日上午,李克强和随行的部、省、市领导从九江湖口码头登船,直向鄱阳湖深处而去。
在随浪起伏的船上,李克强认真听取了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汇报。他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深入湖区,实地调研,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江西省委、省政府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集思广益,作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顺应民意,符合时代潮流!”
言毕,李克强透过船舱玻璃向湖面望去,两岸山色满目青翠,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生态优美。李克强深情地说,“鄱阳湖是江西主要江河的汇聚之地,九江是众多水系汇集的总关口。九江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好。我相信,九江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一定会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这次到九江来,虽然时间不长,但感受到九江正蓄势待发,腾飞向上,真正看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九江是战略要地,是江西唯一的沿江城市。衷心希望九江的同志们再加倍努力,期盼同志们再创辉煌。希望九江在“江”上做文章,成为走在江西发展前列、有更大带动作用的地区。
9月24日晚,李克强仅带一名工作人员从下榻的宾馆住地出来,沿南门湖一路步行一个多小时,实地考察九江市容市貌,体察民生民情。一路上,九江城美丽的湖光山色给李克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事后深有感触地对九江的同志说:“这次到九江来,虽然时间不长,但感受到九江正蓄势待发,腾飞向上,真正看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处处呈现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协调推进的喜人局面。我深受教育、很受感染、颇受鼓舞。”
临别之际,李克强接见了九江市四套班子领导,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九江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他说:“九江是战略要地,是江西唯一的沿江城市,是鄱阳湖口所在地。衷心希望同志们再加倍努力,期盼同志们再创辉煌。希望九江在‘江’上做文章,成为走在江西发展前列、有更大带动作用的地区,在新的征程中不断谱写绚丽的篇章。”
滔滔长江奔腾不息,永不会停歇;八里湖畔风卷云舒,呈现新气象。九江人民一定不会辜负李克强副总理的殷殷嘱托,一定会走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赶超发展之路!
(九江日报记者 张 雷)
九江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综述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鄱阳湖开发与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的大事,更是九江的大事。长期以来,九江人民一直在探求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之道,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力求保护鄱阳湖生态、挖掘鄱阳湖资源和全力推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高层关注,共识共为打造生态经济
当全球都在为环境日渐恶化而付出代价的时候,当人们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奔走高呼的时候,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了人类怎样才能生存下去而争吵不休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江河湖泊的伤痛:太湖蓝藻集中暴发,淮河、滇池、巢湖治污多年而无明显好转……曾经清澈、富饶的河湖,正承受着污染等“病痛”折磨。也是人类正在承受着的伤痛。她们已无法挽回,正如市发改委助理调研员丁杰告诉记者的那样:“像这些湖泊水质被严重污染后,即使花再多的钱也无法还原水质。”值得庆幸的是,在国内各大内湖中,惟有鄱阳湖水质依然保持在三类以上水质。
但是鄱阳湖的水质污染仍旧日重一日,由于她是全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因而她的变化也牵动了国家、省、市领导的心。
2007年4月20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山清水秀的江西,穿行于红土地上的田间地头、林区工厂,视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温总理在充分肯定江西改革发展成绩的同时,无比感慨这里的山水之美,指出像江西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在全国已经不多了,要好好保护。希望江西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在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走出一条新路子。不久,温总理又专门对江西生态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早在新世纪初,江西省委、省政府就非常重视以鄱阳湖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工程,时任省委书记的孟建柱同志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到2007年省委进一步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理念,制订了“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发展目标。
2008年3月8日上午,参加全国“两会”的江西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向外界正式介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总体设想,此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就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今年4月15日至18日,在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等陪同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国家部委调研组专程赴鄱阳湖区主要城市九江等地调研,80名调研人员分综合组和农业、水利、生态环境、工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城乡及国土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7个专题组对相关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杜鹰说,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新模式,有利于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步伐,有利于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共同进步的新路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不仅是江西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在经过实地调研、多方科学论证之后,省委强调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保护生态入手,再延伸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争取列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既保住“一湖清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努力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使之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
九江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共有12个县(市、区)被纳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规划范围,占所有规划县、市数量的近三分之一;九江470万人口中有近400万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九江在新起点实现新的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九江市委、市政府对鄱阳湖的开发与建设非常重视。
2009年3月16日,市委书记钟利贵,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庆红,市委副书记张学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远秀,市政协主席程来安等一同深入鄱阳湖区,就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调研。这是一次高规格的集体调研活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同一个专题调研活动,在我市政治生活中是不多见的,也足见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策应省委、省政府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高度重视。
每一次调研考察,九江抢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机遇更加紧迫一分。在多次调研之后,市委、市政府形成了共识,提出了要把九江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先行区的发展蓝图,这个蓝图与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四大功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市决心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我市的生态优势和主体作用,努力争当全省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
治理保护,三十年矢志不渝
鄱阳湖是典型的季节性湖泊,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枯季节变幅达7.67~14.19米。近年来,受降雨偏少等因素影响,五大江河水位持续下降,不断突破历史最低值。2007年江西遭遇近50年不遇的秋冬大旱,鄱阳湖水面面积一度降到50余平方公里,不足最大时的1%,水量仅1.2亿立方米,仅刚刚达到大(二)型水库标准。鄱阳湖水系低水位持续时间还在不断拉长。
此外,近30年间,鄱阳湖水质受到的污染威胁越来越大,Ⅰ、Ⅱ类水的比例下降了30个百分点,劣于Ⅲ类水比例上升了18个百分点。近年来,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情况下,入湖污水仍以每年以上亿吨速度递增。水量的大幅减少,纳污能力明显下降,加剧了鄱阳湖水质的下降。
针对鄱阳湖出现的土壤流失和水质污染等新情况,省、市、县三级在近30年来矢志不渝把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当做一项崇高使命来完成。早在1983年,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山江湖工程”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及其流域开发治理工程的简称,涉及全省国土面积的97%。遵循“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江西省通过20余年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实施“灭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1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根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三个坚决不搞”,即在经济发展中,坚决不搞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项目,确立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方针,宁愿GDP少增长两个百分点,也不要严重污染的项目。而后又提出“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的农业发展战略思路。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经济建设和形成的科学发展理念,为发展绿色产业和建设绿色家园提供了思想与组织保证。2004年起,江西又率先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九江市武宁县林权改革的经验得到了温家宝总理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赏,也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九江在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湖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决心大,行动早,措施硬,效果好:
——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制和考核考评机制。市委、市政府针对县域经济目标考核方案明确提出,“宁可少点税,不能脏了青山和绿水”、“对县域经济的考核,实行环保、计生、安全生产、社会综合治理一票否决”。这是九江首次把环保工作与目标考核和各类评优评先表彰挂钩,把正在开展的“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体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硬指标。此举一出,不少政府官员戏称给他们再上了一道“环保紧箍咒”。
——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08年7月,九江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所有11个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11个县污水处理设施厂区总投资3.23亿元,总处理规模12.5万吨/日;管网总投资2.74亿元,总建设规模约165公里。2008年以来,九江市以“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科技帮扶”作为农村垃圾处理扩面试点的基本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了“村收集——乡(镇)集中——县处理”及简易填埋模式,形成了规范的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的长效机制。2009年,市城区又实施了十里河综合整治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水质污染问题,为保护鄱阳湖水资源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加强修河流域生态建设,九江市人大通过法规,全面推动了修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到目前为止,修河已成为鄱阳湖五大水系中水质最好的河流,达到国家二类水体水质标准。
——加强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2009年以来,我市环保部门强化责任,勇于担当,高位推进,全力完成污染减排任务。针对九江地区化学需氧量减排形势十分严峻的现状,市环保局确定了鹤问湖、中石化、武宁、瑞昌、星子、彭泽6个污水处理厂为化学需氧量减排重点项目,重点调度、重点督查,为确保这6个污水处理厂在9月1日前竣工运行,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实行了“周督查、月调度、季预警、年奖惩”制度。由市环保局6名局领导对鹤问湖污水处理厂等6个重点项目包干负责,进行每周督查,并编发督察快报;市污染减排领导小组每月调度一次,通报项目进展情况;每季度主要减排项目建设进展严重滞后于计划、或实际减排量大大少于预期减排量的,对责任单位予以通报批评进行减排预警;按照年度完成任务情况,分别对完成情况好的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的县(市、区)实行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建设项目区域限批。通过采取上述强有力措施,2009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减排项目52个,可削减化学需氧量831吨、二氧化硫8783吨。通过推进企业节能项目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实现了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指标实现“双下降”,武宁等县坚决不要“带血的GDP”,拒绝2个亿元项目入户,彻底取缔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高污染的化工厂。
——加强污染源头控制。2009年上半年开展了“三绿一蓝”环保专项行动。在“绿水”环保专项行动中,市环保局对修河源头及干流沿线和鄱阳湖滨湖一公里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进行了清理。在长江环保执法活动中,对长江沿线排污口进行了全面排查,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整治成果开展回头看,对全市21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中3处为地下水)进行了排查,确保了群众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在“绿野”环保专项行动中,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了专项整治,积极推进畜禽粪便的污染防治和无害化处理;在“绿地”环保专项行动中,对农田、果园、蔬菜用地等食物生产种植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在“蓝天”环保专项行动中,集中淘汰了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整治了餐饮油烟污染,督促搬迁城区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了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截至目前,机动车尾气整治共检测车辆12346台,治理2139台,治理后合格率达96%。今年以来,我市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庐山、柘林湖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九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9年1∽6月优良天数为179天,优良率达到98.9%;主要河流长江九江段和修河水质均达到Ⅱ类水标准,鄱阳湖出口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市声环境质量优于国家标准。
为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九江市还将超前包装和推进一批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生态移民、血吸虫病防治、湖区中心码头等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新型制造、优质农产品基地、生态旅游和清洁能源项目,加快湖区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沿湖生态县城和村镇,提高湖区城镇化水平。
调优结构 产业布局先行一步
2009年12月6日,省政府与中石化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石化将加快推进九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使九江石化形成800万∽1000万吨/年的炼油综合加工能力,把江西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江西则将大力支持中石化在江西的发展,积极协调落实好项目建设所需土地、环境容量、水资源等各项建设条件,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双方同意共同推进九江石化实施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力争2010年炼油加工能力扩能改造开工建设,2012年前完成综合配套建设;同时,延长九江石化产业链,在九江石化配套建设60万吨/年PX(对二甲苯)项目,使九江石化成为中部地区大型芳烃加工基地。
这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在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之前,省、市大力发展九江石油化工及上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优化九江产业结构,强化九江产业优势的重大举措。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产业布局图中,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化工(有机硅)产业基地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三大产业基地都滨江滨湖。
九江在鄱阳湖区域属于核心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优越。九江滨江滨湖,自古以来九江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富裕。进入新世纪后,发展现代农业、工业、旅游业优势更加显现;二是区位优势凸显。鄱阳湖区域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而九江又位于京九铁路和长江航线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以九江为中心与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形成数小时空间距离,而在省内也与南昌、景德镇、鹰潭、上饶连为一体,形成了数小时经济圈;三是鄱阳湖三分之二水面在九江境内,相比较而言,九江更具有吸引新兴产业的天然优势。据资料显示,江西的土地资源指数、水资源指数、水土资源匹配资源指数、生物资源指数总体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3位,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位。自然开放的水文生态环境具有较强排污净化能力,对于吸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极大的优势;四是多年来我省对九江的发展倾以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与领导的关怀。江西最早的高速公路在九江,最大的外贸码头在九江,九江是江西惟一的外贸口岸,近几年省里又倾力打造临江工业带,省级战略中有三个即共青城开发建设、沿江开发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在九江全力予以推进与实施。
九江也不负众望,全力调优产业结构,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生态经济起步较早,形式多样,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在近几年得到长足发展,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已经开发出候鸟观赏、草洲沙滩娱乐、湖区科考、渔俗风貌、古镇风貌、生态摄影等多种产品。
在江西推进的沿(长)江开发与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战略中九江正处于T型的黄金架上,昌九工业走廊里拥有全国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沿线汽车、石化、有机硅下游产品开发潜力巨大,有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基础和条件。
坚持“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战略,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加快产业布局步伐,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聚效应的早日出现。当前,已经成功申报了共青城青年创业基地、台商投资基地和农业示范基地;彭泽工业园的棉纺工业、湖口工业园的重工业和轻化工业、德安工业园的电子元件、星火工业园的有机硅系列产品、武宁工业的节能灯产业信群等,一系列园区内的产业聚集效应凸显,这些业已形成的特色优势为九江工业带来巨大的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围绕鄱阳湖,九江能源建设在全省处领先地位。江西省风能资源主要集中于环鄱阳湖区域,根据江西省风电发展规划,全省规划15个风电场,装机957兆瓦,其中九江11个,装机696兆瓦。“十一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4个项目,装机119兆瓦,全部位于九江。目前,庐山区长岭一期、都昌矶山湖已建成运行,星子大岭一期于今年底投产,合计建成装机84兆瓦,2010年争取开工建设都昌老爷庙一期和庐山区长岭二期,其余项目在2020年以前全部建成。
江西省是全国铀矿资源大省,铀矿储量、铀产品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彭泽帽子山厂址被专家誉为国内内陆地区建设核电条件最好的“原生态”厂址,发展核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目前内陆地区最佳的核电厂址之一,是建国以来中央在江西投资最大的项目。
环鄱阳湖区农业发达,农作物秸杆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生物柴油、非粮食燃料乙醇和生物质发电等国家鼓励的绿色可再生能源项目。拟由中国节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都昌2×15兆瓦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项目科研已经专家评审,中节能公司正在内部走程序,争取明年初正式开工建设。
根据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九江正向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目标迈进。
(九江日报记者 王若冰)
支持共青城发展意义重大
——访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支持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王宪魁
当前,我国正处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青年的创业能力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前进动力之一,它将影响中国未来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如何以区域发展引领青年创业,在实现共青城的崛起中走出一条展示中国青年青春与活力之路?日前,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支持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王宪魁。
为什么要支持共青城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在大家的印象中,共青城承载的是上一辈青年人的创业理想与奋斗历程,当前,江西与团中央一道,共同支持共青城发展,请问这一决策有什么深刻意义?
王宪魁:支持共青城发展,是根据共青城的现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经深思熟虑后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他讲,共青城里有中央领导同志的殷殷嘱托,先后有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先后两次踏上这片土地,三次为共青城题名;胡锦涛总书记1993年4月15日亲临视察,指示“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中央领导寄语共青城要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成为中国青年人创业创新的平台。
2008年8月,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部署,与共青团中央联手,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等任副组长的“支持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30多个单位全力以赴支持共青城再创伟业。我们作出支持共青城发展的决策,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第一,这里有与共青团组织的天然联系。共青城作为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它的历史,是在团中央历代领导的关怀下发展壮大的历史。而且在中国,只有这么一个区域用共青城命名。把一个地区跟一个特定的组织、人物相联系,这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不少国家也如此,其中体现的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联系。因此,对于这座与共青团有着独一无二的密切关系的城市,我们应该发挥其独特的政治优势,使其成为一座有着艰苦创业光荣传统的青春之城、崛起之城、希望之城、创业之城。
第二,这里有引领青年创业的共青精神。1955年的共青城,是江西鄱阳湖畔的一片滩涂,98位上海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这里垦荒创业,将其建设成为一座新城,共青城也因此享誉海内外。共青城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史,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形成的“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是最可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当代青年创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当前,弘扬饱含着中国青年创业精神的共青精神,对于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有把这一最具活力的群体——青年的潜力充分激发出来,才能引领未来,才能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这里有国家重大战略的谋篇布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争取更多国际生态话语权的重大决策,作为一项战略部署,需要找到切入点。共青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生态农业示范点,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拥有鄱阳湖岸线52公里,是昌九高速沿线离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最近的城区,饮用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在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今天,绿色植被与蓝色水域交相辉映,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互融合,使得共青城可以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导工程与亮点工程。
共青城具有独特而有利的发展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说过,区域发展有三大影响要素:一是偶然事件,二是产业集群,三是路径依赖。你刚才说到,共青城是在一片滩涂上发展起来的新城,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共青城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
王宪魁:发展是需要讲基础、讲条件的。共青城坐落于庐山脚下、鄱湖之滨、昌九中段,下辖三乡镇一街道,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常住人口7.1万),是一个年轻、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
第一,共青城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发展,基础为先。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共青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有些产业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共青城已经形成讲求实效的机制。共青城开放开发区设立于1992年,作为江西省三大开放开发区之一,享有省级利用外资审批权和外贸经营进出口权。现在,江西省正在按照“99+1”模式,将共青城与其他县(市)享受同等待遇,基本解决了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不顺的问题。
第三,共青城具有区位、交通和生态优势。共青城地处江西省经济发展黄金地带——昌九工业走廊的中部。背靠九江、面向南昌、居中扼守、双向联结的战略区位,使共青城有可能借昌九经济带形成之机,成为于己之利。同时,作为江西省两大核心城市,南昌和九江市处于加快发展和城市扩张阶段,正迅速成为全省具有强大辐射功能的“增长极”。共青城位于这两大城市之间的中部,处于江西这两大核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之内,易于通过接受辐射来促进自身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加快形成沿长江和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共青城处于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横两纵”经济带的交会地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必将对共青城发展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第四,共青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共青城不仅是江西的,而且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江西已经作出部署,要尽全省之力支持共青城超常规崛起;共青团中央也表示,团中央将利用自身优势,举全团之力参与到支持共青城发展的工作中来;共青城的发展还引来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和芬兰双方将结合生态理念和数字化革命技术,把共青城打造成一个世界数字生态城的样板。
努力把总书记的希望变成现实
中国经济时报:据我们了解,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17次亲临共青城调研指导,不到两年时间,共青城由之前负债达31亿元,转变成为2009年全区实现GDP19.9亿元(增长26%)、财政总收入达2.02亿元(增长44%)。那么请问,你们下一步将如何努力把胡锦涛总书记的希望变成现实?
王宪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远大的工程,需要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与奋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的共青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做大总量、培育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上水平、出影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仍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以创新创业为主基调,以引领青年为主方向,以超常规发展为主战略,确保2012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把我们的共青城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低碳化的新型城市。
第一,规划编制要精、要深。要按照把共青城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排头兵的要求来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来规划,按照全国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要求来规划。要按照共青与德安“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环境共保、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制约,高起点编制好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好《共青城城市总体规划》和《中芬数字生态城规划》,编制好工业园区、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等各项规划。
第二,项目引进要大、要新。共青城的快速崛起,核心是发展。抓发展,项目是纲,这对共青城尤为重要。共青城不能满足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亿,项目是越大越好、科技含量越高越好。要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江西省培育十大优势产业和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要求,充分利用全国青年创业基地、海联科技园、欧洲城等平台,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节能减排的大项目。
第三,产业培育要特、要高。没有产业支撑,一座城市不会走得很远,也不会发展很快。只有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走出符合自身特色之路,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去年年底,国务院批准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鄱阳湖地区乃至江西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为此,我们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科学确定共青城的产业定位,完善产业配套,加快产业集聚,注重产业培育,提高发展水平。要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重点,促进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投资环境要优、要好。要把江西省委、省政府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决策与支持共青城发展的决策结合起来,支持和引导共青城建立健全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体系、项目建设管理协调和推进机制,创优政务环境。共青城要继续发扬勤勉敬业精神,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服务水平。要切实抓好落实,推动共青城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成为全省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优质高效服务创业的亮点和品牌。
第五,“筑巢引凤”要快、要准。“人的因素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共青城要成为全国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没有人才不行。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通过举办共青城经济发展论坛等活动,搭建平台,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让海内外人才更多地了解共青城、认识共青城,投身共青城发展。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当前共青城的发展尽管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但实现共青城崛起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只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江西省委的要求,敢闯新路,艰苦创业,共青城就一定会成为中国青年的一面旗帜,成为科学发展、生态崛起的一面旗帜,成为社会主义开发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