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九江英杰

白居易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15-06-10 11:52:00 【字体: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 生成日期: 2015-06-10
  • 公开时限:
  • 公开范围:
  • 信息索取号:
  • 责任部门:
  

 

  白居易(772—846),唐朝着名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他白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唐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历时四年。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德宗贞元十六年(799)考中进士。十八年应吏部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五月拜左拾遣。他的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时,他抱着“达则兼善天下”的政府态度,为民请命,勇敢战斗。曾提出“尊贤能以澄清吏治,薄税敛以安民生,罢兵革以苏民困”等主张。为了反对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权的“招讨宣慰使”,甚至当面指责唐宪宗的错误,引起皇帝的愤怒,幸有李绛(监察御史,直言敢谏,尤疾宦官专横)救助,才免于罪处。自元和三年至五年的三年谏官任内,是白居易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为了实现自己政治主张而进行勇猛战斗的时代,也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时代。他的最富于斗争精神的所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的讽谕诗就是这时写的,其中《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等诗,锋芒尖锐,象连弩一样射向黑暗势力,使“权豪贵近者变色”,“执政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同上)。元和八年改任左善赞大夫,这是一个不得过问朝政专门陪太子伴读的闲官,不符合他的志愿,他在给李绅的诗中曾流露出不满情绪:“一种共君官职冷,不如犹得入高眠。”至元和十年宰相吴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他激于义愤首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而当时的权贵即以越职言事罪,将他贬为江州刺史,更有中书舍人王涯奏其“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贬到浔阳之后,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消极,开始揉合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保和”和佛家的出世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明哲保身”的法宝。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詹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旧唐书、白居易传》),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所以他准备“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就平生之志。”(《九江史话》)至于被贬为司马之心情,他说:“州民康、非司马之功;郡政坏,非司马之罪,无言责,无事忧。”余佐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识时知命而已(《江州司马厅记》)“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泳,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攸(修)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旧唐书、白居易传》)。这些年,他往往是春游东林寺,秋登浔阳楼,或访陶渊明故宅,或观石门涧瀑布,或攀香炉峰顶,或闻鸟语泉鸣于遗爱寺,或乘风踏浪晚归彭蠡湖,尽览浔阳诸胜,留下诗文一百余篇。其中以《与元稹书》和《琵琶行》最为着名。《琵琶行》是借一个被抛弃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诗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漂零憔悴、流落江湖的长江歌妓,一个是遭谗受贬的诗人自己。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不平,却有相同的感受。在浔阳江头,琵琶声里,他们的哀怨和激愤组成了一支凄苦的歌,唱出了他们的不幸,倾诉了社会的不平。从对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揭露封建社会对才人、志士的打击和迫害。居易离江州不久,有人在浔阳江头送客处,建一亭阁曰:“琵琶亭”,以诗名亭,以资纪念。千余年来,历经兴废,地址数迁。一九八八年三月,九江市人民政府重建于长江大桥的东侧,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为一仿唐园林式建筑。主体建筑琵琶亭,坐落在两丈多高的花岗岩石基上。亭六角双层,碧瓦红柱,翘角重檐,周围护以白石栏杆。金光灿灿“琵琶亭”三个大字的巨幅匾额,由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书写。楹柱上有清代文人董云岩的集句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天半入吴”。台内展出白居易诗文及其他江州的行踪图片。亭台前面的巨大石碑上,雕刻着毛泽东手书的《琵琶行》长诗。台院正中有白居易汉白玉塑像。两侧建有碑廊,镶嵌着历代诗人、书法家题咏和书写的五十六块碑刻,供游人欣赏。

  白居易于元和十三年冬离开江州,前往四川任忠州刺史(今忠县)。元和十四年冬,穆宗即位,召回长安,拜司门员外郎,第二年,转主客郎中,知制造,加朝散大夫。他目赌宦官擅政,朋党倾轧,一般朝士,各有攀援,不愿卷入旋涡,自请外任,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大中元年(846年)卒,终年七十五岁,赠尚书右仆射。江州人为之立祠。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与元稹书》是他的诗论纲领,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早期的讽喻诗,是他提倡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实践,其中有不少是同情当代人民痛苦,揭露统治者腐朽与残酷的作品。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晚年,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早期的讽喻诗,他的诗歌也丧失了战斗性和光芒。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妇皆能听懂。他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元白”。着有《白乐天长庆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九江英杰

白居易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2015-06-10 11:52:00
  

 

  白居易(772—846),唐朝着名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他白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唐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历时四年。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德宗贞元十六年(799)考中进士。十八年应吏部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五月拜左拾遣。他的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时,他抱着“达则兼善天下”的政府态度,为民请命,勇敢战斗。曾提出“尊贤能以澄清吏治,薄税敛以安民生,罢兵革以苏民困”等主张。为了反对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权的“招讨宣慰使”,甚至当面指责唐宪宗的错误,引起皇帝的愤怒,幸有李绛(监察御史,直言敢谏,尤疾宦官专横)救助,才免于罪处。自元和三年至五年的三年谏官任内,是白居易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为了实现自己政治主张而进行勇猛战斗的时代,也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时代。他的最富于斗争精神的所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的讽谕诗就是这时写的,其中《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等诗,锋芒尖锐,象连弩一样射向黑暗势力,使“权豪贵近者变色”,“执政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同上)。元和八年改任左善赞大夫,这是一个不得过问朝政专门陪太子伴读的闲官,不符合他的志愿,他在给李绅的诗中曾流露出不满情绪:“一种共君官职冷,不如犹得入高眠。”至元和十年宰相吴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他激于义愤首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而当时的权贵即以越职言事罪,将他贬为江州刺史,更有中书舍人王涯奏其“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贬到浔阳之后,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消极,开始揉合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保和”和佛家的出世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明哲保身”的法宝。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詹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旧唐书、白居易传》),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所以他准备“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就平生之志。”(《九江史话》)至于被贬为司马之心情,他说:“州民康、非司马之功;郡政坏,非司马之罪,无言责,无事忧。”余佐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识时知命而已(《江州司马厅记》)“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泳,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攸(修)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旧唐书、白居易传》)。这些年,他往往是春游东林寺,秋登浔阳楼,或访陶渊明故宅,或观石门涧瀑布,或攀香炉峰顶,或闻鸟语泉鸣于遗爱寺,或乘风踏浪晚归彭蠡湖,尽览浔阳诸胜,留下诗文一百余篇。其中以《与元稹书》和《琵琶行》最为着名。《琵琶行》是借一个被抛弃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诗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漂零憔悴、流落江湖的长江歌妓,一个是遭谗受贬的诗人自己。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不平,却有相同的感受。在浔阳江头,琵琶声里,他们的哀怨和激愤组成了一支凄苦的歌,唱出了他们的不幸,倾诉了社会的不平。从对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揭露封建社会对才人、志士的打击和迫害。居易离江州不久,有人在浔阳江头送客处,建一亭阁曰:“琵琶亭”,以诗名亭,以资纪念。千余年来,历经兴废,地址数迁。一九八八年三月,九江市人民政府重建于长江大桥的东侧,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为一仿唐园林式建筑。主体建筑琵琶亭,坐落在两丈多高的花岗岩石基上。亭六角双层,碧瓦红柱,翘角重檐,周围护以白石栏杆。金光灿灿“琵琶亭”三个大字的巨幅匾额,由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书写。楹柱上有清代文人董云岩的集句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天半入吴”。台内展出白居易诗文及其他江州的行踪图片。亭台前面的巨大石碑上,雕刻着毛泽东手书的《琵琶行》长诗。台院正中有白居易汉白玉塑像。两侧建有碑廊,镶嵌着历代诗人、书法家题咏和书写的五十六块碑刻,供游人欣赏。

  白居易于元和十三年冬离开江州,前往四川任忠州刺史(今忠县)。元和十四年冬,穆宗即位,召回长安,拜司门员外郎,第二年,转主客郎中,知制造,加朝散大夫。他目赌宦官擅政,朋党倾轧,一般朝士,各有攀援,不愿卷入旋涡,自请外任,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大中元年(846年)卒,终年七十五岁,赠尚书右仆射。江州人为之立祠。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与元稹书》是他的诗论纲领,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早期的讽喻诗,是他提倡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实践,其中有不少是同情当代人民痛苦,揭露统治者腐朽与残酷的作品。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晚年,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早期的讽喻诗,他的诗歌也丧失了战斗性和光芒。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妇皆能听懂。他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元白”。着有《白乐天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