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九江英杰

陶 侃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15-06-10 11:53:00 【字体: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 生成日期: 2015-06-10
  • 公开时限:
  • 公开范围:
  • 信息索取号:
  • 责任部门: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鄱阳郡袅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据《都昌县志稿》记载:“晋时都昌名袅阳,公元304年前属鄱阳郡,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

  父陶丹,早年亡故。自幼由母亲谌氏抚养成人。陶母教子恩威并重,如孟母之贤。陶侃稍长,在县内当小吏。有一次,将公家分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慈母。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为官应廉洁自好,不允许公私不分。还告诫他说:“你这样用公物想取悦于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这一教导,对陶侃后来为官清廉,有很大影响。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寓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的床铺,将御寒的稻草搬来剁抹喂马。家中贫寒,无以款客,她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以卖发之资购买酒菜,招待客人。范逵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继而又补为武冈县令,为令时有贤名。随后逐渐升迁江夏、武昌太守。在任武昌太守时,曾率部随征西大将军王敦镇压杜弢起义,取胜后,任荆州刺史,镇守沌口,不久,因声名显赫,为王敦所忌,调至偏远的广州任刺史。

  陶侃任广州刺史期间,事务比较清闲,每天清早起床,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有人看见感到奇怪,问他:“为何要这样干?”他说:“吾方致力于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尔。”后人称他为“运甓翁”。

  王敦为晋武帝女婿,官至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六州军事。东晋初建,拥重兵屯驻武昌。因元帝起用刘隗、刁协等,视为心腹,遏制王氏势力,心怀不平。乃于永昌元年(322年)自武昌举兵东下,攻入建康(今南京),杀刁协等人。回师不久,又自武昌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威逼朝廷。太宁二年(324年),明帝乘其病危,出兵讨伐,王敦死于军中。乱平之后,明帝命令陶侃复回荆州,加封征西大将军。回到荆州,内外多事,千头万绪,军政诸务,极其繁杂。他“勤于吏职,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他平日不饮酒,不赌博,发现身边的参佐人员有聚赌取乐、饮酒误事的,既命令把酒器、赌具沉于江中。并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世,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对于向他馈赠礼物的人,首先他要问礼物的来路,如是自己花钱买的,礼物虽少,他也高兴地接爱:若其礼物来路不明,则严厉斥责,退回礼物。有一次,他外出游览,看见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问:“用此何为?”那人答:“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他听了大怒,说:“汝既不佃,而戏践人稻。”即“执而鞭之”。尤其可贵的是,他身为大将军,却极其惜物。一次所部造船,他命令将木屑、竹头收检好,人皆不解其意,暗中笑其吝啬。不久,大雪方晴,庭前泥泞路滑,他既命令将木屑布地,来往行人称便,众人始悟。永和三年(374年),新任荆州刺史恒温率军入蜀,造船缺钉,无计可施,当众人想到陶侃生前堆积如山的竹头,便以竹头削钉装船,解决了军中一大难题,众人更加醒悟,无不称赞他办事的微密。在他驻守荆州期间,军纪严明,政务整肃,百姓安居乐业,道不拾遗,乡绅士民,莫不称庆。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密结祖约(豫州刺史、平西将军),以讨伐庾亮为名,发动叛乱,次年攻陷建康(今南京),庾亮逃奔浔阳,与温峤一道推举陶侃为盟主。经温峤等固请,奉为主帅,平定苏峻、祖约之乱。成帝以陶侃有再造晋室之功,任为侍中、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咸和九年,告老还乡,途中逝世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谥桓。

  陶侃为官四十余载,忠顺勤谨,雄毅善断,识察纤密,珍时惜物,清廉爱民。梅陶说:“陶公神机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杭诸人不能及也”。谢安每言“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其为世所重如此。他“喜文辞,行文如流”,名篇有《逊位表》、《祖国赋》,着有文集二卷行世。都昌县人极重陶侃之人品,历代于城乡广筑庙宇纪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九江英杰

陶 侃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2015-06-10 11:53:00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鄱阳郡袅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据《都昌县志稿》记载:“晋时都昌名袅阳,公元304年前属鄱阳郡,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

  父陶丹,早年亡故。自幼由母亲谌氏抚养成人。陶母教子恩威并重,如孟母之贤。陶侃稍长,在县内当小吏。有一次,将公家分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慈母。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为官应廉洁自好,不允许公私不分。还告诫他说:“你这样用公物想取悦于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这一教导,对陶侃后来为官清廉,有很大影响。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寓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的床铺,将御寒的稻草搬来剁抹喂马。家中贫寒,无以款客,她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以卖发之资购买酒菜,招待客人。范逵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继而又补为武冈县令,为令时有贤名。随后逐渐升迁江夏、武昌太守。在任武昌太守时,曾率部随征西大将军王敦镇压杜弢起义,取胜后,任荆州刺史,镇守沌口,不久,因声名显赫,为王敦所忌,调至偏远的广州任刺史。

  陶侃任广州刺史期间,事务比较清闲,每天清早起床,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有人看见感到奇怪,问他:“为何要这样干?”他说:“吾方致力于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尔。”后人称他为“运甓翁”。

  王敦为晋武帝女婿,官至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六州军事。东晋初建,拥重兵屯驻武昌。因元帝起用刘隗、刁协等,视为心腹,遏制王氏势力,心怀不平。乃于永昌元年(322年)自武昌举兵东下,攻入建康(今南京),杀刁协等人。回师不久,又自武昌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威逼朝廷。太宁二年(324年),明帝乘其病危,出兵讨伐,王敦死于军中。乱平之后,明帝命令陶侃复回荆州,加封征西大将军。回到荆州,内外多事,千头万绪,军政诸务,极其繁杂。他“勤于吏职,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他平日不饮酒,不赌博,发现身边的参佐人员有聚赌取乐、饮酒误事的,既命令把酒器、赌具沉于江中。并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世,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对于向他馈赠礼物的人,首先他要问礼物的来路,如是自己花钱买的,礼物虽少,他也高兴地接爱:若其礼物来路不明,则严厉斥责,退回礼物。有一次,他外出游览,看见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问:“用此何为?”那人答:“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他听了大怒,说:“汝既不佃,而戏践人稻。”即“执而鞭之”。尤其可贵的是,他身为大将军,却极其惜物。一次所部造船,他命令将木屑、竹头收检好,人皆不解其意,暗中笑其吝啬。不久,大雪方晴,庭前泥泞路滑,他既命令将木屑布地,来往行人称便,众人始悟。永和三年(374年),新任荆州刺史恒温率军入蜀,造船缺钉,无计可施,当众人想到陶侃生前堆积如山的竹头,便以竹头削钉装船,解决了军中一大难题,众人更加醒悟,无不称赞他办事的微密。在他驻守荆州期间,军纪严明,政务整肃,百姓安居乐业,道不拾遗,乡绅士民,莫不称庆。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密结祖约(豫州刺史、平西将军),以讨伐庾亮为名,发动叛乱,次年攻陷建康(今南京),庾亮逃奔浔阳,与温峤一道推举陶侃为盟主。经温峤等固请,奉为主帅,平定苏峻、祖约之乱。成帝以陶侃有再造晋室之功,任为侍中、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咸和九年,告老还乡,途中逝世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谥桓。

  陶侃为官四十余载,忠顺勤谨,雄毅善断,识察纤密,珍时惜物,清廉爱民。梅陶说:“陶公神机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杭诸人不能及也”。谢安每言“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其为世所重如此。他“喜文辞,行文如流”,名篇有《逊位表》、《祖国赋》,着有文集二卷行世。都昌县人极重陶侃之人品,历代于城乡广筑庙宇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