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
黔娄:春秋时齐国高士,先后却鲁公、齐王之聘。着书四篇,言道家之旨。
无怀氏、葛天氏:均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释义】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着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文说明)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赏析】
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字为一篇眼目。“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酒之“不能常得”,宅之“不蔽风日”,端由于“不慕荣利”而“家贫”,是亦“不屑不洁”所致也。“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老子所谓“当其无,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船山遗书》第六三册《思问录》内篇)。如“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而破除之尔。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稿》卷二《〈古文析义〉序》:“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目宜焉。
陶潜《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按语意本《全三国文》卷五二嵇康《圣贤高士传·尚长》:“喟然叹曰:‘吾知富贵不如贫贱,未知存何如亡尔!’”《后汉书·逸民传》作“向长”,记此言作“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潜曾撰《尚长禽庆赞》,即见本卷。《全唐文》卷六九六李德裕《问泉途赋》:“昔向子平称‘吾已知’云云,陶靖节亦称‘人生实难’云云,今作赋以问之”;早以二语连类。庾信《拟咏怀》之九:“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倪注《庾子山集》卷三此诗,未知其用向长语也。秦观《淮海集》卷五《自作挽词》设想己死于贬所、身后凄凉寂寞之况,情词惨戚,秦瀛撰《淮海年谱》元符三年:“先生在雷州,自作《挽词》,自《序》曰:‘昔鲍照、陶潜皆自作哀词,读余此章,乃知前作之未哀也。’”信然,而集中无此自《序》。(摘自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五柳先生传》赏析(邱子钊):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着文章。他着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着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的开拓者。他的“桃花源”,塑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作者代表作】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评论评介】
萧统:或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苏轼: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朱熹:“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