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历代诗歌

慧远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15-06-19 10:29:00 【字体: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 生成日期: 2015-06-19
  • 公开时限:
  • 公开范围:
  • 信息索取号:
  • 责任部门:

  秦汉时,由于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对神仙方术的推崇,更使庐山成为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神仙之庐”。东汉明帝时,庐山就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当时山上寺庙多达三百多处,其中号称庐山“三大名寺”的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和“五大丛林”的归宗、秀峰、万杉、栖贤、海会等最为着名。

  慧远(334—416),东晋名僧,俗性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县)人 。太元八年(383),慧远50岁,正是“知天命”之年,与弟慧持等从荆州南下,原先拟去粤东罗浮山(今广东省博罗县境内)。慧远一行路经此郡,他见庐山雄伟幽静,足以滋养发展佛教事业,安定心神,便带领众僧,在庐山西麓的西林寺之东的“龙泉精舍”住了下来。慧远仰慕庐山的风光与他从事的佛教传播事业相和谐。慧远初来庐山,住在昔日同门慧永的西林寺内。然而,跟随他从荆州来的僧人就有数十人,到庐山后,还有很多信徒仰慕其名而来,龙泉精舍与西林寺都住不下了。这也促使他尽快新建寺庙。太元十一年(386),53岁的慧远,在庐山西麓创建了东林寺。他在庐山这么留驻,前后就是34年,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东林寺内现存的一株树龄为1600多年的罗汉松,传为慧远所植。

  慧远创建了东林寺,心灵更加皈属于庐山了,更有一番静善、从容的心绪来欣赏庐山的大气势的美景了。大约是在太元十一年(386),慧远写了《庐山略记》。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能查找到的最早的抒写庐山美景的散文。

  慧远在《庐山略记》里叙述:庐山“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其神安侯也”。由此可知,他来庐山后,在山麓转了一圈,也曾到了山南麓的鄱阳湖滨。他还在宫亭庙里祭祀了东汉末年从安息国来到庐山的高僧安世高。

  慧远在《庐山略记》中说,东林寺背后的山,“左有龙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出自龙首也。”他还写到了东林寺对面是香炉山(后来称为“北香炉峰”),寺附近还有石门涧峡谷里对峙的险峰(铁船峰、天池山)与石门涧瀑布:“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万物之奇,略举其异而已耳。”在他看来,东林寺区域奇特的自然美,对于弘扬佛教十分有利。

  按照慧远《庐山略记》所述,那时他兴建了庐山的第一座佛塔。这比北魏时在平城永宁寺和洛阳永宁寺所建的木结构浮图(塔)要早。

  隆安四年(400),慧远来庐山17年了。这年早春二月,他以67岁高龄率一个庞大的僧团游览庐山,第四次攀登了石门涧。他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记述了这一盛景。“道人”亦是对佛徒的统称。

  他这篇散文的起笔风格,还如同第一篇写庐山的散文——《庐山略记》,是从石门涧的地理位置开始的。他说,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慧远继承了前辈文化人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上、并且有着突破性的创新的山水自然观,但是,他在山水审美之中宣说的是佛教的观念,是把山水看作是佛理的载体,看成是他的生命的永远的亲和归宿。慧远的五言诗《庐山诸道人游石门》与为之“序”的散文,在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即在具有佛学观念的人的眼中,山中景物都虚化在天空之中,而天空却是浩眇的佛的力量的外在化了。故而,山景是虚化在佛的力量之中了。

  在慧远的情绪感染下,30多位同游者,皆写了五言游庐山诗。刘遗民、王乔之、张野等庐山隐士也写了和诗,成为当时传颂遐迩的盛事。

  而慧远的《游庐山》(一作《东林杂咏》)诗,这是现存的署以实名的最早的两首庐山诗之一(另一首即为湛方生的《庐山神仙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历代诗歌

慧远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2015-06-19 10:29:00

  秦汉时,由于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对神仙方术的推崇,更使庐山成为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神仙之庐”。东汉明帝时,庐山就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当时山上寺庙多达三百多处,其中号称庐山“三大名寺”的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和“五大丛林”的归宗、秀峰、万杉、栖贤、海会等最为着名。

  慧远(334—416),东晋名僧,俗性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县)人 。太元八年(383),慧远50岁,正是“知天命”之年,与弟慧持等从荆州南下,原先拟去粤东罗浮山(今广东省博罗县境内)。慧远一行路经此郡,他见庐山雄伟幽静,足以滋养发展佛教事业,安定心神,便带领众僧,在庐山西麓的西林寺之东的“龙泉精舍”住了下来。慧远仰慕庐山的风光与他从事的佛教传播事业相和谐。慧远初来庐山,住在昔日同门慧永的西林寺内。然而,跟随他从荆州来的僧人就有数十人,到庐山后,还有很多信徒仰慕其名而来,龙泉精舍与西林寺都住不下了。这也促使他尽快新建寺庙。太元十一年(386),53岁的慧远,在庐山西麓创建了东林寺。他在庐山这么留驻,前后就是34年,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东林寺内现存的一株树龄为1600多年的罗汉松,传为慧远所植。

  慧远创建了东林寺,心灵更加皈属于庐山了,更有一番静善、从容的心绪来欣赏庐山的大气势的美景了。大约是在太元十一年(386),慧远写了《庐山略记》。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能查找到的最早的抒写庐山美景的散文。

  慧远在《庐山略记》里叙述:庐山“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其神安侯也”。由此可知,他来庐山后,在山麓转了一圈,也曾到了山南麓的鄱阳湖滨。他还在宫亭庙里祭祀了东汉末年从安息国来到庐山的高僧安世高。

  慧远在《庐山略记》中说,东林寺背后的山,“左有龙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出自龙首也。”他还写到了东林寺对面是香炉山(后来称为“北香炉峰”),寺附近还有石门涧峡谷里对峙的险峰(铁船峰、天池山)与石门涧瀑布:“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万物之奇,略举其异而已耳。”在他看来,东林寺区域奇特的自然美,对于弘扬佛教十分有利。

  按照慧远《庐山略记》所述,那时他兴建了庐山的第一座佛塔。这比北魏时在平城永宁寺和洛阳永宁寺所建的木结构浮图(塔)要早。

  隆安四年(400),慧远来庐山17年了。这年早春二月,他以67岁高龄率一个庞大的僧团游览庐山,第四次攀登了石门涧。他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记述了这一盛景。“道人”亦是对佛徒的统称。

  他这篇散文的起笔风格,还如同第一篇写庐山的散文——《庐山略记》,是从石门涧的地理位置开始的。他说,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慧远继承了前辈文化人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上、并且有着突破性的创新的山水自然观,但是,他在山水审美之中宣说的是佛教的观念,是把山水看作是佛理的载体,看成是他的生命的永远的亲和归宿。慧远的五言诗《庐山诸道人游石门》与为之“序”的散文,在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即在具有佛学观念的人的眼中,山中景物都虚化在天空之中,而天空却是浩眇的佛的力量的外在化了。故而,山景是虚化在佛的力量之中了。

  在慧远的情绪感染下,30多位同游者,皆写了五言游庐山诗。刘遗民、王乔之、张野等庐山隐士也写了和诗,成为当时传颂遐迩的盛事。

  而慧远的《游庐山》(一作《东林杂咏》)诗,这是现存的署以实名的最早的两首庐山诗之一(另一首即为湛方生的《庐山神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