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着《续汉书》,其《地理志》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指的就是石门涧,该志被后人补人《后汉书》,这是庐山胜景在史籍中最早的记载。其后,东晋高僧慧远撰《庐山略记》,杏林、香炉等名称始见。
佛学对东晋山水审美意识与山水游记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慧远为首的诸道人以佛眼看庐山,形成较为集中的游记、诗歌群作。其作品融铸了大自然的生命活力和佛理的空明玄寂,体现出玄理与地志的双重影响,可视为游记成熟的标志。宗炳对山水观照进行了美学阐释,表述了澄怀味象、与道冥合的玄理旨趣,代表了慧远一派山水游记的艺术趋向。
东晋道士支昙谛(347-411)曾作《庐山赋》:“南面巍崛,北背迢递。悬溜分流以飞湍,七岭重墂而叠势。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阁千仞。”此赋中与慧远的《庐山略记》一样,提及公元2世纪约70年代安息国名僧安世高来庐山的活动。安世高,来自当今西亚的古国安息的翻译僧,在长安活动了22年。连他都知道中国长江之南的庐山,非得游历。可见,东汉时代庐山的知名度已经是传及外国了。
匡俗及其传说,最早出现在晋代会稽太守熊默撰《豫章旧志》之中。《豫章旧志》载:“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鄡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
匡俗,秦末汉初人,被西汉朝廷封为“越庐君”,居于鄡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其部分地域后来下陷为鄱阳湖所浸没)。晋代的熊默说“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他只是记述了西汉之初,庐山仍只称此名。他也没有拿出此说的文献根据。可是,早于熊默约五六百年的司马迁并没有说过庐山之名有这样的来历。
可是东晋道士周景式在《庐山记》里却编造了个庐山始祖——神仙匡俗。他说:“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尚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如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他把汉代的实名人物匡俗,虚构成为周武王(公元前11世纪)时代的仙人。他把庐山命名来历,重新虚构为道教创造的“仙人”居此。
周景式在《庐山记》中,记载了秦始皇于其三十年(前217),南巡时,经长江,遥望庐山,将其中一座高峰,命名为“上霄峰”,表达了他对庐山的景仰——庐山之南有上霄峰,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期岳远,遂记为上霄焉。
北魏郦道元作《水经·庐江水注》,把《山海经》所载庐江与庐山联系起来,以为“庐山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因谓庐山即古“三天子都”或“天子鄣”,而出于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水经》中有“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的记载。
佛学对东晋山水审美意识与山水游记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慧远为首的诸道人以佛眼看庐山,形成较为集中的游记、诗歌群作。其作品融铸了大自然的生命活力和佛理的空明玄寂,体现出玄理与地志的双重影响,可视为游记成熟的标志。宗炳对山水观照进行了美学阐释,表述了澄怀味象、与道冥合的玄理旨趣,代表了慧远一派山水游记的艺术趋向。
东晋道士支昙谛(347-411)曾作《庐山赋》:“南面巍崛,北背迢递。悬溜分流以飞湍,七岭重墂而叠势。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阁千仞。”此赋中与慧远的《庐山略记》一样,提及公元2世纪约70年代安息国名僧安世高来庐山的活动。安世高,来自当今西亚的古国安息的翻译僧,在长安活动了22年。连他都知道中国长江之南的庐山,非得游历。可见,东汉时代庐山的知名度已经是传及外国了。
匡俗及其传说,最早出现在晋代会稽太守熊默撰《豫章旧志》之中。《豫章旧志》载:“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鄡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
匡俗,秦末汉初人,被西汉朝廷封为“越庐君”,居于鄡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其部分地域后来下陷为鄱阳湖所浸没)。晋代的熊默说“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他只是记述了西汉之初,庐山仍只称此名。他也没有拿出此说的文献根据。可是,早于熊默约五六百年的司马迁并没有说过庐山之名有这样的来历。
可是东晋道士周景式在《庐山记》里却编造了个庐山始祖——神仙匡俗。他说:“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尚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如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他把汉代的实名人物匡俗,虚构成为周武王(公元前11世纪)时代的仙人。他把庐山命名来历,重新虚构为道教创造的“仙人”居此。
周景式在《庐山记》中,记载了秦始皇于其三十年(前217),南巡时,经长江,遥望庐山,将其中一座高峰,命名为“上霄峰”,表达了他对庐山的景仰——庐山之南有上霄峰,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期岳远,遂记为上霄焉。
北魏郦道元作《水经·庐江水注》,把《山海经》所载庐江与庐山联系起来,以为“庐山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因谓庐山即古“三天子都”或“天子鄣”,而出于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水经》中有“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