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名人履痕

文武奇才 纪功刻碑

——王阳明在九江的战功和游踪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15-06-10 11:06:00 【字体: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 生成日期: 2015-06-10
  • 公开时限:
  • 公开范围:
  • 信息索取号:
  • 责任部门:
  

 

  十七到十八世纪,美国有个叫具克莱的大主教曾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被称为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我国,早在明代中期,就有一个思想家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人们把他与西方的具克莱相比,这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又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所创立的心学,在明代中后期曾风靡一时,一度几乎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左右我国思想界一百年,并影响到近现代思想的发展。他的思想在日本等地有广泛的影响。

  王阳明生活的时代,是明王朝由稳定走向危机和衰败的时期,正德十四年(1519)明王朝的宗室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起兵谋反,这是明王室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当时王阳明正奉命去福建,他得到消息后,一面向朝廷报告,一面返回吉安,调兵遣将,出其不意地攻下了叛军老巢南昌。在朝廷没有发出征讨命令的情况下,王阳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就扑灭了叛乱部队,在鄱阳湖生擒了宁王朱宸濠,表现了机智的智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巩固岌岌可危的明王朝立了一大功。他将这次平叛的经过,勒石立碑于庐山开先寺后。

  “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宁藩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然,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於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敦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王阳明还算聪明,在纪功碑上,将平叛之功归之于“事后诸葛亮”的明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尽管如此,他非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招来宦官势力的嫉妒和陷害,连武宗也一度怀疑他参与了宁王的叛乱,要不是他急中生智,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张永,同时按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版的胜利归功于武宗的“指示方略”,顾了皇帝的面子,才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王阳明在羁滞庐山候朝命期间,寄情山水,登临择胜,咏诗述怀。从文学创作中寻求安慰,排解愁怀。他游览了庐山的开先寺、东林寺、天池寺、太平宫、湖口的石钟山,并讲学白鹿洞书院,涉足之处,无不赋诗撰文,以纪其行,留下了许多山水诗篇和奇闻轶事。

  王阳明怀着虔诚的心情,择吉拜谒了东林寺,并拜读了慧远的佛学着作《法性论》,联系到自己宦海失意,坎坷人生,佛老思想在他的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题诗两首于寺壁。其一为《东林次邵二泉韵》:

  昨游开先殊草草,今日东林游始好。

  手持青竹拨层云,直上青天招五老。

  万壑笙竿松籁哀,千峰掩映芙蕖开。

  坐俯西崖归落日,风吹孤月江东来。

  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何如一杯酒。

  种莲采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

  乘风我欲还金庭,三洲溺水连沙汀。

  他年海上望庐岳,烟际浮萍一点青。

  他在诗中发出“种莲采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的慨叹,认为“富贵何如一杯酒”,奉劝世人“莫向人间空白首”,只有进入醉乡,才能忘记自己的忧愁。消极遁世之情溢于诗行。

  这首诗现嵌于东林寺念佛堂的北壁,碑高丈余,是庐山现存珍贵的石碑之一。

  接着,王阳明又瞻仰了庐山天池峰上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的护国寺。因寺前有天池,又称天池寺,池中之水,大旱不竭。传说文殊菩萨见灵山缺少秀水,引来圣水,注为双池,因称神泉。此泉有一神奇之处,水泛气泡,山起层云,十分灵验。天池的这种种神异现象,是因为泉水中含有气体,天晴时,气压较高,能溶于水,不会冒泡。一旦气压降低,天将阴雨,水中容纳不了较多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泡,冒到水面来。王阳明在游天池诗中描写了这种景象。

  天池之水近无主,木魅山妖竞偷取。

  公然又盗岩头云,却向人间作风雨。

  王阳明借天池翻云作雨的怪异现象将陷害他的宦官集团含沙射影地骂了一顿。

  当天晚,王阳明借宿于天池寺,信步走到寺侧的文殊台,意外看到一个奇异现象,黑沉沉的山谷间,突然涌出数十点荧荧火光,闪烁离合,或远山,或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势如群星洒落,灿若天灯高悬,或青或白,变幻莫定,这便是自古闻名的“天池佛灯”,传说是文殊菩萨化身现光。

  王阳明走南闯北,见过许多奇异现象,但从未见过“佛灯”,惊异之余,作《文殊台夜观佛灯》,诗曰:

  老夫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开。

  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次日,王阳明沿天池寺东南行,见一石岩拔地千尺,下临绝壑,横空出世,宛如苍龙昂首,就是着名的龙首崖。因崖临深渊,怒石纵横,一旦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所以又称“舍身崖”。千百年来无人敢登岩前沿观景。史载王阳明曾躬身徐步直至崖端,俯视绝涧,继而转身返回,依然心情平静,成为古代佳话,体现了王阳明作为军事家所具有的胆略和探险精神。

  庐山民间还流传王阳明与村妇联诗的佳话。那是在正德十五年(1520)一个春雨过后的傍晚,王阳明屯兵鄱阳湖边,与宁王朱宸濠作战之隙,他沿着湖堤,走到安仁铺,仰首北望,见五老峰下有一石山状如卧牛,遂口占一绝:“安仁铺内倚栏杆,遥望孤牛俯在山。”他转头问身后的随从:“谁联此诗的下句?”随从面面相觑,不知所答。

  此时,一路过的村妇郭氏闻听此言,若有所悟。王阳明见而问道:“大嫂,你能对得上我这首诗吗?”郭氏轻轻点头,随口吟咏道:“任是牧童鞭不起,田园荒芜至于闲。”她用通俗的诗句,描写了战争使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困苦景象。

  王阳明佩服郭氏的胆略和见识,命士兵拿些银两奖给郭氏,命她继续以石牛山为题,再吟诗一首。郭氏泰然吟咏道:

  怪石崔巍号石牛,江边独立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洗浑身有汗流。

  嫩草平喉难下嘴,长鞭任打不回头。

  至今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在鄱阳湖边偶遇的村妇,也能与这位大学者联诗,这就不能不使王阳明感到惊异了。他热爱九江这片土地和这里淳朴的人民,他曾在此浴血奋战和讲学授徒,他把九江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希望能常来此游览和讲学。他在临别时将自己在九江和庐山游览的感受写在诗中。

  九江真实是奇观,更有庐山亦耐看。

  幽胜未穷三日具,风尘已觉再来难。

  眼余五老晴光碧,衣染天池积翠寒。

  却怪寺僧能好事,直来城市索诗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名人履痕

文武奇才 纪功刻碑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2015-06-10 11:06:00
  

 

  十七到十八世纪,美国有个叫具克莱的大主教曾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被称为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我国,早在明代中期,就有一个思想家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人们把他与西方的具克莱相比,这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又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所创立的心学,在明代中后期曾风靡一时,一度几乎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左右我国思想界一百年,并影响到近现代思想的发展。他的思想在日本等地有广泛的影响。

  王阳明生活的时代,是明王朝由稳定走向危机和衰败的时期,正德十四年(1519)明王朝的宗室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起兵谋反,这是明王室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当时王阳明正奉命去福建,他得到消息后,一面向朝廷报告,一面返回吉安,调兵遣将,出其不意地攻下了叛军老巢南昌。在朝廷没有发出征讨命令的情况下,王阳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就扑灭了叛乱部队,在鄱阳湖生擒了宁王朱宸濠,表现了机智的智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巩固岌岌可危的明王朝立了一大功。他将这次平叛的经过,勒石立碑于庐山开先寺后。

  “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宁藩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然,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於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敦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王阳明还算聪明,在纪功碑上,将平叛之功归之于“事后诸葛亮”的明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尽管如此,他非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招来宦官势力的嫉妒和陷害,连武宗也一度怀疑他参与了宁王的叛乱,要不是他急中生智,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张永,同时按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版的胜利归功于武宗的“指示方略”,顾了皇帝的面子,才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王阳明在羁滞庐山候朝命期间,寄情山水,登临择胜,咏诗述怀。从文学创作中寻求安慰,排解愁怀。他游览了庐山的开先寺、东林寺、天池寺、太平宫、湖口的石钟山,并讲学白鹿洞书院,涉足之处,无不赋诗撰文,以纪其行,留下了许多山水诗篇和奇闻轶事。

  王阳明怀着虔诚的心情,择吉拜谒了东林寺,并拜读了慧远的佛学着作《法性论》,联系到自己宦海失意,坎坷人生,佛老思想在他的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题诗两首于寺壁。其一为《东林次邵二泉韵》:

  昨游开先殊草草,今日东林游始好。

  手持青竹拨层云,直上青天招五老。

  万壑笙竿松籁哀,千峰掩映芙蕖开。

  坐俯西崖归落日,风吹孤月江东来。

  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何如一杯酒。

  种莲采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

  乘风我欲还金庭,三洲溺水连沙汀。

  他年海上望庐岳,烟际浮萍一点青。

  他在诗中发出“种莲采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的慨叹,认为“富贵何如一杯酒”,奉劝世人“莫向人间空白首”,只有进入醉乡,才能忘记自己的忧愁。消极遁世之情溢于诗行。

  这首诗现嵌于东林寺念佛堂的北壁,碑高丈余,是庐山现存珍贵的石碑之一。

  接着,王阳明又瞻仰了庐山天池峰上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的护国寺。因寺前有天池,又称天池寺,池中之水,大旱不竭。传说文殊菩萨见灵山缺少秀水,引来圣水,注为双池,因称神泉。此泉有一神奇之处,水泛气泡,山起层云,十分灵验。天池的这种种神异现象,是因为泉水中含有气体,天晴时,气压较高,能溶于水,不会冒泡。一旦气压降低,天将阴雨,水中容纳不了较多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泡,冒到水面来。王阳明在游天池诗中描写了这种景象。

  天池之水近无主,木魅山妖竞偷取。

  公然又盗岩头云,却向人间作风雨。

  王阳明借天池翻云作雨的怪异现象将陷害他的宦官集团含沙射影地骂了一顿。

  当天晚,王阳明借宿于天池寺,信步走到寺侧的文殊台,意外看到一个奇异现象,黑沉沉的山谷间,突然涌出数十点荧荧火光,闪烁离合,或远山,或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势如群星洒落,灿若天灯高悬,或青或白,变幻莫定,这便是自古闻名的“天池佛灯”,传说是文殊菩萨化身现光。

  王阳明走南闯北,见过许多奇异现象,但从未见过“佛灯”,惊异之余,作《文殊台夜观佛灯》,诗曰:

  老夫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开。

  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次日,王阳明沿天池寺东南行,见一石岩拔地千尺,下临绝壑,横空出世,宛如苍龙昂首,就是着名的龙首崖。因崖临深渊,怒石纵横,一旦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所以又称“舍身崖”。千百年来无人敢登岩前沿观景。史载王阳明曾躬身徐步直至崖端,俯视绝涧,继而转身返回,依然心情平静,成为古代佳话,体现了王阳明作为军事家所具有的胆略和探险精神。

  庐山民间还流传王阳明与村妇联诗的佳话。那是在正德十五年(1520)一个春雨过后的傍晚,王阳明屯兵鄱阳湖边,与宁王朱宸濠作战之隙,他沿着湖堤,走到安仁铺,仰首北望,见五老峰下有一石山状如卧牛,遂口占一绝:“安仁铺内倚栏杆,遥望孤牛俯在山。”他转头问身后的随从:“谁联此诗的下句?”随从面面相觑,不知所答。

  此时,一路过的村妇郭氏闻听此言,若有所悟。王阳明见而问道:“大嫂,你能对得上我这首诗吗?”郭氏轻轻点头,随口吟咏道:“任是牧童鞭不起,田园荒芜至于闲。”她用通俗的诗句,描写了战争使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困苦景象。

  王阳明佩服郭氏的胆略和见识,命士兵拿些银两奖给郭氏,命她继续以石牛山为题,再吟诗一首。郭氏泰然吟咏道:

  怪石崔巍号石牛,江边独立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洗浑身有汗流。

  嫩草平喉难下嘴,长鞭任打不回头。

  至今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在鄱阳湖边偶遇的村妇,也能与这位大学者联诗,这就不能不使王阳明感到惊异了。他热爱九江这片土地和这里淳朴的人民,他曾在此浴血奋战和讲学授徒,他把九江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希望能常来此游览和讲学。他在临别时将自己在九江和庐山游览的感受写在诗中。

  九江真实是奇观,更有庐山亦耐看。

  幽胜未穷三日具,风尘已觉再来难。

  眼余五老晴光碧,衣染天池积翠寒。

  却怪寺僧能好事,直来城市索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