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名人履痕

江州司马 泪洒青衫

——白居易在九江的旅游与诗文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15-06-10 11:30:00 【字体: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 生成日期: 2015-06-10
  • 公开时限:
  • 公开范围:
  • 信息索取号:
  • 责任部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河南新郑县人。他先后担任过唐宪宗的左拾遗和左善赞大夫等官职。元和十年6月3日,藩镇李师道密使刺客于光天化日之下将宰相武元衡刺死,御史中丞裴度刺伤。白居易为伸张正义,上书唐宪宗:“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早就怀恨白居易的宦官集团,以白居易是陪伴太子读书的宫官,在谏官未上疏之前,抢先向皇帝告状,以藐视朝廷法曲为由,解除他在京城的官职,贬为江州司马。

  这年深秋,白居易告别了京城亲友,乘船向江州进发。船近江州郡治浔阳,他透过蒙蒙的雨烟,看到岸边高高耸立着装饰宏丽的华表和浔阳高大的西廊门。他想到自己将在这个陌生的南方城市渡过往后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即兴吟咏了《望江州》诗: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

  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白居易所担任的司马这个职务,是一个辅佐太守的闲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州民康,非司马之功,郡政坏,非司马之罪”,“言无责,事无怀”,乐得悠哉游哉。白居易喜欢游山玩水,加上江州太守早就倾慕白居易的诗文,敬重白居易的人格,对他的旅游生活,给予种种方便。于是他春游慧远寺,秋上 庾亮楼,或吟诗,或饮茶,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他经常和江州的名士和东林寺的和尚登庐山,入丛林,探温泉,寻古洞。足迹遍及浔阳江沿岸,庐山南北。“时寻山水幽,至如瀑布怪石,桂风松月,平生所爱者,尽在其中。”(《答户部崔侍郎书》)贬官生活使他有更多机会游历庐山,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对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出门是沧浪水,举头见香炉峰”。景色如画的江州山水使他忘记了政治上的失意;热情淳朴的江州人民宽慰了他远谪江南的愁怀。诗人挥洒生花妙笔,“朝咏游仙诗,暮歌采薇曲”,写出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热情赞语,吟咏了“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的激情诗句。从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白居易在江州当了近4年司马。这4年是他诗歌创作旺盛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他写下有关吟咏江州山水的闲适诗和抒发愁怀的感伤诗200多篇,此外还有祭文、信札、游记十八篇,其中阐述诗歌理论的划时代的作品《与元九书》和千古绝唱——《琵琶行》就作于江州。

  元和十一年(816)秋,白居易游览了庐山西南的晋建东林寺。他认为介于香炉峰北,遗爱寺南的一片山林,“其境绝胜”,他决定在这里建造草堂。第二年春草堂建成,庐山的隐士和东林寺,西林寺的长老前来祝贺,白居易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了一首《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的诗: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洒砌飞泉才有点,指窗斜竹不成行。

  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着孟光。

  草堂内的陈设简单朴素,白居易在此“杖藤而行,隐几而坐,掩屏而卧”。堂前有平台和莲池。草堂周围古木参天,野花遍地。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白居易在这里“仰观山,俯听泉,傍晚竹树云石。”他认为,在草堂住上一晚,身体无比舒适;住上两晚,心情安静,尘念俱消;住上三晚,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他感叹地说:

  我的时运不利,远谪江州当司马,不幸中之大幸,是江州刺史待我很宽厚,庐山又以天生的美景来接待我。这真是天给我的好机会,地给我的好所在。在这样的仙境里生活,我万念俱灭,没有什么非常之求。等到将来,司马任期满后,我一定要左手牵着儿女,右手抱着琴棋书画,隐居草堂,以终天年。清泉白石作证,我的决心下定了。

  “自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或经时不归,或踰月而返”,州中有事,要太守派人来请,才肯进城。他的许多优美的诗文,就是在草堂中写成的。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认为《诗经》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反对梁陈以来诗歌停留在“嘲风雪,弄花草”脱离现实的错误倾向。他强调文章应关心人民的疾苦,反映人民生活。

  元和十三年(818)12月20日,白居易奉诏提升为忠州刺史。翌年2月初,白居易举家从江州启程。为怀念北香炉峰下的庐山草堂,他深情地吟咏道:

  三间茅屋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

  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名人履痕

江州司马 泪洒青衫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2015-06-10 11:30:00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河南新郑县人。他先后担任过唐宪宗的左拾遗和左善赞大夫等官职。元和十年6月3日,藩镇李师道密使刺客于光天化日之下将宰相武元衡刺死,御史中丞裴度刺伤。白居易为伸张正义,上书唐宪宗:“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早就怀恨白居易的宦官集团,以白居易是陪伴太子读书的宫官,在谏官未上疏之前,抢先向皇帝告状,以藐视朝廷法曲为由,解除他在京城的官职,贬为江州司马。

  这年深秋,白居易告别了京城亲友,乘船向江州进发。船近江州郡治浔阳,他透过蒙蒙的雨烟,看到岸边高高耸立着装饰宏丽的华表和浔阳高大的西廊门。他想到自己将在这个陌生的南方城市渡过往后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即兴吟咏了《望江州》诗: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

  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白居易所担任的司马这个职务,是一个辅佐太守的闲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州民康,非司马之功,郡政坏,非司马之罪”,“言无责,事无怀”,乐得悠哉游哉。白居易喜欢游山玩水,加上江州太守早就倾慕白居易的诗文,敬重白居易的人格,对他的旅游生活,给予种种方便。于是他春游慧远寺,秋上 庾亮楼,或吟诗,或饮茶,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他经常和江州的名士和东林寺的和尚登庐山,入丛林,探温泉,寻古洞。足迹遍及浔阳江沿岸,庐山南北。“时寻山水幽,至如瀑布怪石,桂风松月,平生所爱者,尽在其中。”(《答户部崔侍郎书》)贬官生活使他有更多机会游历庐山,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对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出门是沧浪水,举头见香炉峰”。景色如画的江州山水使他忘记了政治上的失意;热情淳朴的江州人民宽慰了他远谪江南的愁怀。诗人挥洒生花妙笔,“朝咏游仙诗,暮歌采薇曲”,写出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热情赞语,吟咏了“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的激情诗句。从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白居易在江州当了近4年司马。这4年是他诗歌创作旺盛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他写下有关吟咏江州山水的闲适诗和抒发愁怀的感伤诗200多篇,此外还有祭文、信札、游记十八篇,其中阐述诗歌理论的划时代的作品《与元九书》和千古绝唱——《琵琶行》就作于江州。

  元和十一年(816)秋,白居易游览了庐山西南的晋建东林寺。他认为介于香炉峰北,遗爱寺南的一片山林,“其境绝胜”,他决定在这里建造草堂。第二年春草堂建成,庐山的隐士和东林寺,西林寺的长老前来祝贺,白居易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了一首《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的诗: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洒砌飞泉才有点,指窗斜竹不成行。

  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着孟光。

  草堂内的陈设简单朴素,白居易在此“杖藤而行,隐几而坐,掩屏而卧”。堂前有平台和莲池。草堂周围古木参天,野花遍地。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白居易在这里“仰观山,俯听泉,傍晚竹树云石。”他认为,在草堂住上一晚,身体无比舒适;住上两晚,心情安静,尘念俱消;住上三晚,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他感叹地说:

  我的时运不利,远谪江州当司马,不幸中之大幸,是江州刺史待我很宽厚,庐山又以天生的美景来接待我。这真是天给我的好机会,地给我的好所在。在这样的仙境里生活,我万念俱灭,没有什么非常之求。等到将来,司马任期满后,我一定要左手牵着儿女,右手抱着琴棋书画,隐居草堂,以终天年。清泉白石作证,我的决心下定了。

  “自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或经时不归,或踰月而返”,州中有事,要太守派人来请,才肯进城。他的许多优美的诗文,就是在草堂中写成的。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认为《诗经》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反对梁陈以来诗歌停留在“嘲风雪,弄花草”脱离现实的错误倾向。他强调文章应关心人民的疾苦,反映人民生活。

  元和十三年(818)12月20日,白居易奉诏提升为忠州刺史。翌年2月初,白居易举家从江州启程。为怀念北香炉峰下的庐山草堂,他深情地吟咏道:

  三间茅屋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

  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