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仙李白(701—762)“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从大唐开元十四年(726)至上元元年(760)的33年间,五次漫游庐山与九江,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和遗迹。
李白第一次到九江于开元十四年(726),时年26岁。他游襄汉,上庐山,下金陵。
李白第二次到九江于天宝九年(750),时年50岁,5月由金陵至浔阳,再上庐山。他在《浔阳紫极宫感秋作》诗中吟道:“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李白第三次到九江为天宝十四年(756),56岁,为避安禄山叛乱,偕宗氏夫人隐居庐山屏风叠。
李白第四次到九江,于至德二年(757),57岁,2月,因“附逆永王”罪,逃奔彭泽,系浔阳狱中。11月长流夜郎。
李白第五次到九江,于上元元年(760),60岁,流放途中遇赦归来,复往浔阳,作《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李白对庐山的灵山秀水评价很高:“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壮观也。”他认为“九江秀色可揽结”,曾一度打算“吾将此地巢云松”。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以名山为良朋,熟悉山,理解山,以其谪仙之才,生花之笔,从各个侧面描绘了庐山的美。“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庐山之秀。在什么方位才能更好地纵览庐山秀色?“登临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诗人认为,登高才能见其壮观。他以南斗为背景,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庐山之美。“黄去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绘出了庐山的风云和山下的大江。“影落明湖青黛光”,“翠影红霞映朝日”,描写了庐山映照在鄱阳湖上的倩影和庐山日出时的壮观景象。
五老峰前的三石梁瀑布与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轻云薄雾流荡林梢,回崖沓嶂错落其间。诗人采用浓墨重彩的手法,描绘这幅美景。诗中使用了“青黛”、“金阙”、“银河”、“翠影”、“红霞”、“雪山”、“苍苔”、“白波”、“彩云”等词语,绘制了一幅悬挂于天地间的大幅匡庐山水画。
庐山不仅有静态的美,而且有动态的美,最令人神往的是凌空直下,气势磅礴的香炉峰瀑布,和“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开先寺瀑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飘逸奔放,想落天外,最能代表李白诗的风格。古人称此诗为“气象雄杰”、“古今绝唱”。其中“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两句在唐时即广泛传颂。前句写瀑布的宏伟气势,后句写瀑布在月光下的空灵景象,显示了造化的神功,苏轼说过:“帝遣银河一泒垂,古来唯有谪仙诗。”庐山的雄泉大瀑,只有李白的才气才足以表现其壮美。
李白前三次经九江登庐山,是在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悠然生活中渡过的。他第四次登庐山本来是隐居避乱,并打算在此安渡晚年,一个偶然事件,却使他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旋涡。
天宝十四年(755)11月,安禄山以二十万之众反于范阳,铁骑滚滚,向南杀来,河北诸郡,望威瓦解。李白拉着宗氏夫人挤在潮水般的难民一起,向南奔亡。转辗来到庐山,隐居在屏风叠的一所道观里。他以五老为邻,以云松作伴,过着诗酒自娱的遁世生活。
李白虽然遁迹山林,仍密切关注着动荡不安的战局。当他听说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自称皇帝,国号大燕时,满腔怒火,奋笔疾书:“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被重用,当此国家存亡危急之秋,竟然隐遁山林,无所作为,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随着判乱的平息,李白陶醉于实现“济苍生,安社禝”的理想时,李享和李璘兄弟之间展开了争权夺利的内战。永王璘一败涂地,在逃奔鄱阳途中被江西地方官吏所杀。李白向庐山逃亡的途中,在彭泽被抓,以“附逆作乱”罪关进了浔阳监狱。
亏得夫人宗氏拿着李白的申诉书四处奔走。幸得江南宣慰使崔焕和御史中函宋若思为李白推覆清雪,查明实属无辜,原准备释放出狱,谁知肃宗降旨:长流夜郎。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五十八岁的李白从浔阳出发,踏上了流放之路。夫妻二人在浔阳江边洒泪而别,翌年春,李白进入三峡,赶上朝庭大赦,李白乘坐一叶扁舟,“千里江陵一日还”,他又回到了浔阳。
暮年的李白多么渴望与共患难的老伴白头偕老,与女儿共叙天伦之乐。可是,笃信道教的宗氏夫人从李白在政治上的屡受打击中看破了红尘,决心到庐山拜李林甫的女儿、女道士李腾空为师,出家修行。李白无法改变老伴的主意,把她送到五老峰下的相辞涧挥泪告别。李白望着宗氏夫人在山恋间远去的身影,想起他俩“十载客梁园”的往事,想起她为自己出狱到处奔走操劳,不禁悲从中来,感情真挚地吟咏了如下的诗句: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恋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