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着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庐山简寂观题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知得五千妙论出我先师。
不难看出,李渔认为对佛,道两家不可厚此薄彼,应当一视同仁。其实,道教继佛教之后,于东晋时传入庐山,也曾盛隆重一时,出现过“道释同尊”的局面。那时,山南山北,寺庙和道观满山满谷;山上山下,和尚老道比比皆是。而庐山紫霄峰南麓的简寂观,就是庐山最负盛名的道观之一。居住在这里修经传道的便是南朝着名道士陆修静。
凡是了解一点中国道教史的人,对陆修静并不陌生。陆修静(公元406-477年),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和声望,和他同时期的慧远之于佛教是十分相似的。
道教发源于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宋元嘉末年,陆修静已经蛮有名了,宋文帝曾多次请他去京城讲道,他却觉得道教方兴未艾,还是以传道为重,不肯受命,一直在长江流域漫游。
公元461年,陆修静来到庐山,他立刻被庐山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他在紫霄峰下,鸡笼山东北,搭建精庐,静心颐神,采炼丹药,并握笔撰写道教理论,在庐山一共呆了七年。
后来宋明帝听说他在庐山,就再三请他去建康(今南京)传道,并专门为他兴建崇虚馆。天子之命,不可一再抗违,陆修静不得不去了建康。
陆修静在崇虚馆广集道经,致力于道学理论的研究。他将经戒,方药,符图等一千二百多卷分为“三洞”,奠定了以后《道藏》的初步基础,他的宗教着述进一步与地主统治阶级的利益契合,得到当政者的青睐,他被道教尊称为“南无师道”。
陆修静于公元477年死于建康,终年72岁,因为诏谥简寂先生,故他在庐山的旧居叫做简寂馆,又称简寂观。
据李渤所写的《简寂先生传》载:他死前两个月,就对门人说,我要到庐山去,你们一并去吧。死时,他肤理辉烁,目瞳映朗,满室异香。他在临终时叫门人把他的尸体装在布袋里,投放于崖谷,但他死后,门人不忍露尸,还是将其送回庐山安葬。
据《庐山志》记载,陆修静在庐山修道时,与陶渊明过从甚密,陶渊明经常坐着抬椅来简寂观,偕陆修静游紫霄峰,弟子们总是提酒跟随,他俩一坐下来就对饮畅谈,乐而忘返。因此,在紫霄峰南崖,还有陶、陆二人的“对酌台”。庐山的方志里,还说他俩和慧远也非常要好,广为传播的历史掌故“虎溪三笑”,说的就是他们三人交往的一段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