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334—416),原姓贾,山西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原平县)人。他本是一个“仪容端整、风采洒落”、“内通佛理、外擅群书”的儒生。21岁时看破红尘,到恒山一个寺院拜高僧道安为师出家。
慧远潜心钻研佛经,引证《庄子》的虚无思想,阐明佛学中的哲理,融儒、道、佛于一炉,很受士大夫的欢迎。他的师傅道安赞许他说:“能使佛教普及全国的,大概就是慧远吧!”
东晋太元六年(381),慧远47岁,奉师命外出传教,途经庐山,“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暂时寄居于庐山西山麓的西林寺。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江州刺吏恒伊特地为慧远在西林寺东建造了一座寺院,名东林寺。他以此为中心,开始了他长达30余年的佛学研究和佛教传授活动。
慧远笃信灵魂不灭,宣扬一心只要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就可以达到“西方净土”的极乐世界。“生在极乐世界的人,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需,香皆为愿。”
东晋时,佛教别的宗派都用支离烦琐,使人厌倦的道理宣扬佛教,对一般的民众影响有限;净土宗宣扬,只要念阿弥陀佛,迟则7日,快则1日,即可速生净土,由于其成佛方法较为简便,地狱和极乐世界的对比又极为鲜明,给生逢乱世的民众带来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的精神安慰,因而其教义即迅速传入民间。
慧远罗致了忠实的弟子和信徒123人,成立了白莲社。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佛教的象征。相传,佛陀诞生前,净饭王宫的池沼内,突兀盛开大如华盖的莲花。莲是佛门的标志物。社是中国民间组织的一种形式。慧远在东林寺首创的净土宗,亦称莲宗,是我国佛教重要的宗派之一。
慧远发现江东一带佛经不全,禅法缺乏,律藏残缺,派遣弟子法净、法领到西域求法,取回梵本经典《华严经》等200部,并招致西来僧人译经。太元十六年(391),罽宾佛教小乘毗昙大师僧伽提婆南下庐山,慧远请他重译《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并分别为之撰序,对毗昙学在我国的传授起了很大的作用。罽宾禅师佛陀跋陀率徒到庐山,慧远礼请他译出了《修行方便禅经》,也亲自为之撰序。慧远还致力于撰写佛学着作,主要着作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他的经、论、序、铭、赞、记、诗等,后人集为十二卷。他题咏庐山的诗文,虽然有些玄学味道,但是关于庐山最早的诗作。慧远创导的弥陀净土和念佛三眜,强调禅智并重,对后来的净土宗、天台宗和禅宗的形成,乃至以后整个佛教思想的发展,都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慧远与陶渊明同生活在动乱的年代,一个隐居在庐山的西南,一个讲道于庐山的西北,陶渊明孤高隐居,与世抗争,而慧远则广交仕宦名流,权贵豪门,普渡众生。后秦的姚兴常与慧远书信来往,并派人送来礼品和法器。东晋的司徒王谧和护军王默也对慧远表示钦慕。荆州刺史殷仲堪曾专程到庐山拜访慧远,两人谈论《易经》,终日不倦。桓玄在篡夺皇位前曾竭力压制佛教势力,他初以为慧远跟其他尼僧一样,胡作非为,横行不法,想借机打击,下令要慧远出山,与他相见。慧远称病不往。桓玄便亲自到东林寺,查个究竟。
两人一见面,桓玄首先引用《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所谓古训,查问慧远为什么要剃光头。慧远知道桓玄是责备他落发为僧,违反“孝道”,也随即引用《孝经》中另一句话:“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慧远应声答道:“立身行道。”慧远以《孝经》对《孝经》,敏捷巧妙地作了回答,使桓玄大为心服,他进一步了解到,慧远弘法永保清净,从不同流合污,更是大为尊敬。不久,桓玄下令,排斥打击佛教势力,有不少寺院被拆毁,大批僧尼被迫还俗,唯有东林寺例外。桓玄说:“只有庐山是道德高超的人居住着,不在取缔之例。”
不久,桓玄败亡,晋安帝从江陵回建康,准备重登皇位,途中经过浔阳,别人劝慧远去迎驾,慧远称病不往。慧远为了避免人给以趋势附利的印象,保持了超脱政治的姿态,因而赢得了上层社会和黎民的赞誉。晋安帝对这个高僧不仅不加责难,还赐诏书慰问他。当时,信奉佛教的人纷纷来到东林寺,聆听慧远传教。在他们当中,有来自长安的高僧和来自西域的番僧,也有抱琴携酒,以文会友的雅士,也有挂帆千里,长途跋涉来一睹慧远风采的贾客,还有衣紫冠贵,肥马轻裘,到庐山与慧远叙旧的官员。“游客时过虎溪桥,慧远风流天下闻”。据《莲宗宝鉴》记载:东林寺鼎盛时,“师徒众往来三千,其信之士123人。”庐山也就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
慧远在庐山修持36年,严持戒律,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但他酷爱山水,喜欢旅游,并且是一个写山水诗和散文的高手。晋隆安四年(400)仲夏的一天,慧远邀请庐山上下佛、道两家数十人同游庐山西麓的石门涧。他们从东林寺“拂衣晨征”,在石门涧畅游一天,佛、道两家,诗兴大发,互有酬唱,直到“太阳告夕”方尽兴而归。慧远还写了一篇《游石门诗并序》,记述这次旅游的经过,在慧远的笔下,石门的山“双阙对峙”,“重岩映带”;石门的水,“清泉分流”,“绿渊镜净”;石门的石,“文石发彩,焕若披面”;石门的树,“柽松芳草,蔚然光目”。这种分类描写法,对我国的山水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慧远除了经营自己的东林寺外,还扶植、赞助他的师兄师弟、门人子弟,在庐山修建了十多座寺院,使庐山成为一座佛教文化的山。庐山许多佛教文物和传说都与慧远有关。1928年4月,我国的着名学者胡适游庐山时说过:“慧远的东林寺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趋势。”
晋义熙十二年(416)8月6日,慧远在东林寺圆寂。寻阳太守阮侃率僧众及官员将他葬于东林寺之西岭,垒石为塔,形如荔枝,人称荔枝塔。名士谢灵运(385——433)特地从建康赶到庐山,参加慧远的葬礼,并作了诔文及《远公祖师塔铭》,热情称颂慧远在佛教传教和佛学研究上的重大成就和深远影响,赞之为“孤松独秀,德音常往。”1984年九江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墓塔。浴佛节那天,中日两国数百僧人在东林寺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慧远生前,佛教净土宗仅为一种学说,发展至唐代,善寺大师(613—681)在长安光明、慈恩两寺宣扬净土,撰着经书,组成了净土宗的宗义及行仪,至此,净土才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并尊称慧远为净土宗始祖。唐宋时净土念佛法门流传日本。至12世纪,日本僧人源空(1133—1212)宣传专修念佛的净土教,开创了日本的净土宗。现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净土宗的信徒,在燃香拜佛之际,常常向东遥遥致敬,以示对慧远及所创建的东林寺的怀念。改革开放十年来,数以千计的信众,远涉重洋,到东林寺缅怀慧远,朝拜祖庭。慧远及其创立的佛教净土宗,架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受到后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