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九江市共青城、庐山市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为了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找准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路径,笔者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主要做法和成效
各类阵地得到有效整合。两市积极整合乡村各类阵地资源,充分利用文化站、村民广场、农家书屋、村史馆、乡村学校少年宫、道德讲堂、文化祠堂等现有设施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实现各类阵地综合利用。庐山市白鹿镇探索“一站多点”的做法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共青城市甘露镇因陋就简、“变废为宝”,将废弃地毯厂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两市还探索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将广电网络、“学习强国”、融媒体中心等进行技术整合,努力实现渠道互通、资源共享。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共青城市常态化开展“每周一电影”“每月一场戏”,苏家垱组织“十佳小播音员”在广播站录制播放好人好事等。庐山市指导各地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在归宗景区建设集观赏、体验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传承展厅,华林镇、白鹿镇、蓼南乡组织开办“四点半课堂”,市司法局文明实践所开展普法宣传志愿活动等。两市还积极用好广电网络的“云讲堂”系统,有力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工作队伍日益壮大。两市都构建了中心、所、站三级工作组织,还根据居民分布情况设置文明实践分站,县级中心抽调4名骨干力量集中办公。文明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为志愿服务,因此,两市都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由市委书记担任总队长,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设立理论宣讲、普法宣传、文艺服务、乡风文明等多个流动志愿服务队。探索“校地共建”模式,吸收当地高校学生志愿者参与到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落实机制不断健全。两市高度重视试点工作责任落实,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纳入意识形态考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文明实践活动月计划、周汇报制度;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探索群众微信“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工作流程,并对志愿服务实行积分制管理,以绩效管理提升活动效果。
由于工作成效明显,共青城市于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列为第二批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
存在的问题
共青城、庐山两市试点工作总体上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距离“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起来,不断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定位把握不准。我省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文明实践中心的定位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大阵地”,传播党的大政方针、为民惠民政策的“大课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舞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大平台”。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存在对这一定位把握不够准的倾向,一些站所将基层党委、政府的常规工作等同于文明实践活动。一些地方将“扶贫健康灶”、医疗保健、扶贫走访慰问、电商产业发展等工作纳入文明实践活动。
供需不够匹配。一些文明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便利性不够强,存在供需错位的倾向。比如,有群众反映理论宣讲、政策阐释不够通俗易懂,文艺下乡时,他们喜闻乐见的本地戏分量不足,有群众建议夜间有人辅导广场舞,还有家住比较偏远的群众提出参加活动来回不方便,等等。由于种种原因,志愿服务在不少地方无法满足群众的这些需要。
工作力量薄弱。一是工作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目前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机关和村干部兼职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由于日常工作任务比较繁重,长期、批量地派干部下村开展活动不现实。二是基层善于贴近群众宣讲理论政策的“名嘴”很少,热心公共文化事业的文艺积极分子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三是缺少专门机构和人员统筹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活动常态化难以保证。一方面是虽然两地为试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数额非常有限,在添置设备、保障各建设点日常运转的基础上,策划组织不同类型、推陈出新的活动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基层群众习惯了自由自在,对一些宣讲、演出活动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较难保持。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应回答好七个问题
探寻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路径,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应明确七个方面问题。
要明确工作重点。中央试点方案指出,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内容是: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这些工作主要是意识形态范畴的工作,文明实践中心与基层党委和政府不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不能把政府做的工作都视同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同时也要克服另一种倾向,把文明实践中心当成第二政府,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以文明实践中心代替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因此,文明实践在基层不能“包打天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开展通俗易懂、富有趣味的理论宣讲、政策阐释活动。二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好人评选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向上向善。三是组织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地方戏曲汇演、公益电影放映、读书看报、非遗传承等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四是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等等。
要明确群众的需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要以群众需要不需要、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必须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做到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回应,群众有建议,我们有行动,还要根据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评判来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从当前实际来看,农村在家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不同年龄段村民的需求各有千秋,我们应该面向不同群体策划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绝不能干“牛不喝水强按头”的事。
要明确谁来做。文明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志愿服务,为确保活动可持续、可亲近、有效果,必须组建一支由党员干部主导、基层群众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辅助的志愿服务队伍。一要发挥好党员干部的作用,做好政策阐释、理论宣讲,这些工作是其他志愿者说不清、说不准的。同时,当好文明实践的主导者、组织者、协调者。二要推动群众工作群众做,充分挖掘基层群众中有专业特长的乡土人才,不断推动退休文化工作者、“五老”人员、先进人物等发挥好主力军作用,特别是调动基层文艺人才积极性,引导他们开展自己组织、自己参与的各类活动,使群众既是参与者、实践者,又是受益者。三要沟通群众需求,协调不同类型的社会公益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把文明实践的需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人数众多、专业门类齐全、热心公益的特点和优势,建立一支常态化、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队伍。
要明确在哪做。文明实践的对象是基层群众,总体上要坚持人在哪里,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实践证明,往往那些开放式、互动式、体验式、自发式的活动更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必须结合工作实际,从便于活动组织和开展出发,从群众日常作息和活动范围出发,从自身阵地条件出发,选择亲民、便民的活动地点。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田间地头,也可以在村民广场这些老百姓平时喜欢聚集的地方。
要明确何时做。何时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在不干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安排在多数群众能接受的时间点。一是少数群众特殊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老弱病残的一些特殊需要,时间应以服务对象的需要来安排和满足。二是多数群众普遍的需求,要明确相对固定的服务时间,比如小学生“四点半课堂”“每周一电影”等等。三是对于早出晚归、从事生产的群众,还要适当组织策划夜间服务活动和节假日志愿服务。对常年在外打工的群众,可在春节集中组织文明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感受家乡的变化。
要明确三级机构侧重点。文明实践活动的组织架构是县级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文明实践所和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必须形成紧密联系、各有分工、协调高效的运转机制。中心要把重点放在统筹规划、整体设计、调配资源、培养骨干等方面,为乡镇和村(社区)开展活动提供指导、支持、服务,同时通过在线平台提供全县性的宣讲服务;文明实践所要发挥好承上启下、沟通内外的作用,重点做好问需问计问效、争取政策资金,开展好所本级活动和对站指导工作;文明实践站负责文明实践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通过向基层群众提供面对面的贴心服务,增强文明实践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
要明确怎么做。开展好文明实践活动,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机制的坚强保障。一要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争取支持,逐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要发挥好联席会议作用,在组织策划、人员经费等方面,协调文化广电、教育、司法、文联、社联,特别是挂点单位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三要发挥好村民理事会作用,争取致富带头人、外地创业能人的支持,多方募集资金,使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四要加强绩效管理,落实好年考核、季调度、月计划、周汇报和志愿服务队积分制管理制度,特别是探索建立村民打分制。通过严密的绩效管理,确保活动实效。(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