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九江市科学技术局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9-09-17 08:23:00 来源:本网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19-09-17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19-135827
- 责任部门: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根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安排,今天召开我市科技创新领域新闻发布会。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向阳同志委托,首先,我代表市科技局对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一直以来对全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一样,九江科技创新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重大进步。通过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就
主要有7个方面:
在机构建设方面,1962年,九江专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恢复了地区科委,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科技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在历次机构改革中,科技部门均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科技管理体制,市、县科技管理机构健全,拥有一批部、省、市属科研机构,市本级及全市13县(市、区)全部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考核。
在科技投入方面,1985年之前,我市没有设立单独的科技专项经费,每年由省财政切块14万元用于科技三项费用。从1985年起,市财政设立20万元科技发展基金,以后逐年增长,2018年市本级科技专项经费达3000万元,是1978年的210倍、1985年的150倍。
在科创平台方面,实现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有国家、省、市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316家,其中研发平台138家(省级30家、市级108家)、创新载体178家(国家级17家、省级81家、市级80家),包括,国家级高新区1家(共青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修水县),省级高新区2家(湖口县、德安县),还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永修县星火有机硅、濂溪区玻纤复合材料、经开区船舶配套设备、湖口县精细化工)。
在科技成果方面。1984年以来,全市共有25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科学进步奖,其中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年产5万吨级有机硅单体生产新技术及装备的开发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铁九桥“JQ600型下导梁架桥机等多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由1989年的32%、2005年的43%提高到2018年的57%。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2005年全市仅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到2018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今年预计新增高企200家以上,高企总数将超过500家,较2005年增长了17倍。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0.17亿元,2010年369.7亿元,2016年达到140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对比分别增长了69倍和4倍,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4.34%。
在专利工作方面。1985年《专利法》实施,当年全市专利申请量98件,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8144件、授权量5490件,总量排在全省前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1件。专利申请量较1985年98件、2005年160件、2010年537件,分别增长了83倍、51倍、15倍。
在人才队伍方面。截止2018年底,全市在科技领域拥有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暨科技部创新创业推进计划2人,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杰出青年科技人才4人、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5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市级创新技术团队29个,市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9名。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科技创新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科技基础不断夯实,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二、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省、市委全会作出了“创新引领”、“创新领先”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和精心部署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日益显现。
主要措施是“七个注重”:
一是注重完善政策措施。市里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创新驱动“5511”工程的实施意见》《科技助力新工业十年行动深入推进的若干措施》《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03”专项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形成了我市创新驱动发展“1+N”政策体系。目前,全市研发投入、高企申报、平台建设、专利资助等全部纳入了政策奖励资助范围,2018年仅市本级资助就达2100多万元,各县(市、区)还有相应的配套支持。
二是注重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积极融入江西创新型省份建设“一廊两区五城多点”布局,市里重点打造共青高新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一南一北”两大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九江经开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并在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至少1平方公里的科创园,形成了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区域创新格局。同时,大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和重点企业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共建了厦门大学九江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北斗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35家。全市区域创新布局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连续两年实现位次前移。
三是注重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全市研发投入保持大幅增长,2017年增长54.3%,列全省第一,荣获“全省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先进设区市”称号,2018年增长48.45%,增幅全省第二,总量27.76亿元,占比达到1.03%,总量和占比在全省均实现了位次前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两年保持60%以上的增幅,总数达到300家,另有242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山水光电、亚华电子等6家企业获批全省首批瞪羚企业及潜在瞪羚企业。今年以来,全市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04家,预计新增20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望达到500家以上,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四是注重搭建科创平台。2017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10家、省级30家,培育认定市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108家,特别是去年九江共青国家级高新区、九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获批,均实现我市“零”的突破。今年以来,我市又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九江中医医院获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同时,中船6354所和九七科技2个研发平台获批省“5511”工程重大创新平台项目,成为国家级研发平台预备队。
五是注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2017年以来,争取科技项目资金2亿多元,其中“树脂基碳纤维研制”“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总成”“高抗拉锂电铜箔”等3个项目分获2017、2018、2019年度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亚鸿电子、德安金酷等8家企业获批省协同创新体重大项目,江西晨光等4家企业荣获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另一方面,加快推进03专项成果在九江的应用推广,重点打造智能工厂、智慧环保、智慧消防、智慧旅游、智慧停车等5项应用品牌,“北斗导航”“智能工厂”“智慧环保”等5个项目获立项支持。
六是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科技人才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围绕《市人才新政30条》,配套制定了《九江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7项政策文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在科技专项资金中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资助。2017年以来,江西晨光丁建峰、美庐生物陈林等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如洋精密管炳良等4人入选省“双千计划”。同时,围绕九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培育组建了优势科技创新团队32个。
七是注重创优科技服务。围绕“五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等措施,不断提升和优化科技服务。2017年以来,市科技部门累计上门走访调研科技型企业1000多家,办理业务服务事项3200多次。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的运作,启动了“科贷通”工作并实质性运作,撬动银行资本2亿元,已实投企业2000万元,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加快科创平台建设,目前,正与中科院国科控股合作,共建国科长江经济带九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同时,启动了九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全市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当前,全市科技系统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 “强弱项、补短板”、“扬优势、塑特色”、“推改革、促创新”,进一步明晰了全市科技工作发展目标和主要路径,出台了《九江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其中:主要目标是“333计划”:即实现“三个突破”——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等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上实现突破;在科技金融发展和服务上实现突破;在高端科技人才和重大科技成果上实现突破。实现“三个翻番”——在2017年基础上,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实现翻两番,到2020年达到60亿元左右;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实现翻番,达到700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2000件和6000件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实现“三个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量质齐升;主要科技指标排名全面提升,有的在全省领先,有的进入第一方阵。
主要路径是实施“六大工程”:即(1)实施创新平台拓展提升工程,突出抓好“一南一北”两大创新平台以及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推进各县(市、区)至少1平方公里科创园建设、创新平台发展升级以及创新型县(市、区)建设,优化创新发展布局,打造区域创新高地。(2)实施创新主体培优扶强工程,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和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抓好新型科研机构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不断壮大创新主体集群规模,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3)实施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工程,围绕我市“555”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我市“5+1”千亿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专利量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4)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工程,推进“03专项”在九江转移转化、示范和应用推广,完善科技成果激励机制,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动落实我省《关于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打造“双创”升级版,不断激活创新创业活力。(5)实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完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军民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九江军工企业多、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培育一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打造船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北斗产业园等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园区,把九江建设成为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6)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工程,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创新基金、“科贷通”、“创新券”等科技金融发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进科技扶贫纵深发展,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科技创新工作重要论述,以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总体要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展现新的作为,助力九江奋力谱写新时代我市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谢谢大家!
问:目前,市本级科技专项经费有多少万元?主要支持哪些方面?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解决什么问题?项目支持强度多大?采取什么扶持方式?
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驱动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市本级科技发展专项经费逐年递增。2018年达2600万元。
科技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我市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领域内的科技研发项目,以及扶持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科技人才和基地、知识产权和科技政策奖励兑现等等。目前,按计划类别体系可分为五大类: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类专项、科技人才和基地、政策兑现及其他。
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解决制约我市“5+1”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环节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 ,由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协同攻关重大项目。
其支持强度50-100万元/项,目前主要采取后资助方式。
问:2017年,市政府出台了《九江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方案》,通过一年的实施取得成效如何?目前,还存在哪方面的不足?下步有哪些举措?
答:全社会研发投入是衡量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省、市科学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2017年,我市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工作“头号”工程加以推进,通过抓企业主体、抓培训辅导、抓集中填报、抓政策宣传、抓考核奖励等措施,我市研发投入指标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增、积极向好的势头。2017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8.7亿元,同比增长54.3%,增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0.77%,同比增长0.19个百分点,为历年来增长最高的一次,在各设区市排位中前移2位;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达17.76亿元,同比增加6.2亿元,增幅达53.9%,列全省第一。
尽管我市研发投入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研发龙头企业;二是开展研发活动企业以及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较低;三是产业结构还不优,科技创新活力不足;四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比较低;五是财政科技投入还有待提高;六是科技统计和政策宣传方面还有待加强。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5+1”千亿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引导作用;二是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三是强化企业研发投入资金补助的激励机制;四是切实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各项优惠政策;五是强化部门协同,抓好科技提升。力争2018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占比尽快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问:据了解,我市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请问:试点的成果怎样?试点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我市仙客来公司在2007年就以“仙客来”商标质押向农村信用社贷款2000万元,开创了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先河。2014年,仙客来又以发明专利质押在北京银行贷款1000万元。2015年起省知识产权局在全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九江、赣州、新余等市被列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单位。2015年我市有4家企业贷款2390万元;2016年有5家企业贷款3985万元;2017年有9家企业共获得贷款7035万元。每年都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试点任务。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知识产权本身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为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开拓了一条新途径,对银行也是金融创新的一种新突破。然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一种新生事物,试点也并非一帆风顺,企业需求迫切,但银行不易接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三难:资产估值难、风险控制难、资产变现难。所以,我们在推进这项工作时,一是对企业专利的价值评估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二是对获得专利质押贷款的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同时,我们正在探索政银企联动机制,引进担保、保险机制,条件许可情况下还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问:我市在支持和培育创新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方面有什么优惠政策?对科技型企业发展方面有什么扶持措施?
答:为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里先后出台了《九江市新工业十年行动考核奖励办法》、《关于科技助力“新工业十年行动”深入推进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措施,今年又出台了《九江市人才新政30条》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税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并对获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给予一定奖励,国家级50万元、省级20万元、市级5万元奖励。
对获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其在孵企业,在科技计划项目安排、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获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特别是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培育,我市目前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42家(国家级8家、省级8家、市级26家)。在孵企业、创客6000余个。其中,九江市恒盛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评比当中,被评为A类(优秀),全省仅有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为A类。
对科技型企业扶持措施主要有:1.建立科技型企业项目库,对入库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申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市级科技经费给予5万元奖励,同时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方面优惠政策。2.对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进行鼓励和支持。对企业在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育等等方面从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方面择优进行支持,同时推荐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