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2006-2020年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6-03-15 15:25:00 来源:本网字体: [ ]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16-03-15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19-136534
  • 责任部门:

  未来十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全面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现根据国家、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市情,制定出我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一、当今科技发展的态势与我市的战略取向

  (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实现跨越、引领未来的主导力量

  纵观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呈现新的趋势,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科学技术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技革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周期日益缩短,呈现新的赶超机会。经济一体化、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二)科技创新已成为新时期的主要发展战略

  面对新的科技浪潮,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选择,并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予以超前部署和重点安排。根据我国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明确提出,必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我省结合江西的实际,也相应地提出了走创新型江西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战略。

  (三)我市科技发展成绩显着,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1、科技发展成绩显着

  “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实施“科教立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区域创新体系初具雏形

  全市现有各类科研机构29家,其中省、部属科研院所4家,企业属科研开发机构10家,市属科研机构8家,县属科研机构7家;另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建设正在进行,全市已有三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全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与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共享平台都在建设之中。

  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开始起到辐射作用。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科技集聚创新的中心,以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开始起到科技与经济辐射作用,为全市经济的新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有机硅材料、3T光电等6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星火有机硅厂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鄱阳湖水产科技园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园、武宁和德安民营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民营科技园,这批科技园区、产业化基地已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群。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加快。

  全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促进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6个特色领域的产业群体的形成。至2005年底,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18家,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着,在机械、电子、化工、电力、工程设计等重点行业,组织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我市被国家纳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联系城市行列,17家企业被省、市列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农业科技成效显着。

  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科比较完备、功能相对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开发与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农业科技在诸多领域已处在全省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全市科技兴农、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星火计划”,起到了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作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着重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与建设、减灾防灾等方面,设立重点科技项目,通过集成技术优势,开展多领域、多学科结合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按照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建设部署,实施了以环鄱阳湖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流域生态经济工程,建立了德安聂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永修柘林生态建设示范镇等一批山江湖开发治理示范基地,形成了对山江湖流域治理与开发有力的科技支撑系统。

  ——对外科技合作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为全面实施“科教立市”及大开放战略,已与包括清华大学、北大方正集团等全国许多科研院所和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引进与协作,带动了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新材料、精密仪表、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技术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争取外资、外智、提升科技水平、培养人才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仍然是我市科技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就整体而言,由于经济基础较弱、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科研条件较差等诸多原因,我市科技实力仍然不强,总体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贮备少,尚未真正形成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

  全市科技力量比较薄弱,在前瞻性、交叉性的高新领域更是如此。据2005年江西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数据显示,我市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基本指数只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仅大大落后于南昌市,较景德镇、萍乡、新余等新型工业城市也有一定差距。

  ——科技体制与运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滞后。

  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大多数还是原有的运行模式,普遍存在底子薄、基础弱、设备旧、手段差、人才匮乏等问题,目前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自身很难独立完成水平要求较高的科技开发项目,对企业综合技术的需求更是无能为力。

  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严重滞后,至今为数不多的科技中介机构也已名存实亡,难以发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现有专业技术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我市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拔尖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头人,各类外向复合型人才、知识密集型的管理人才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仅234人,专业技术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领域的人才较多,而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偏少。

  ——科技投入总量小,强度弱。

  “十五”期间,尽管各级财政科技投入有所增长,但由于基数小,投入总量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据2005年度统计数据,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7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也只有0.34%,为全省平均水平(0.6%)的一半,是全国平均水平(1.3%)的四分之一。全市科技融资体系发展滞后,科技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及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建立。

  (四)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是我市必然的战略选择。

  实现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市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4000美元,这就意味着我市经济年增长率必须保持2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如果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仅保持现有水平,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只有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可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

  九江要发挥优势,超常发展必须结合九江实际,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新的科技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目标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重点围绕“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发展战略,着力培植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力,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技术创新相结合,重点跨越与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提供强大动力。

  (一)发展思路

  根据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我市科技发展思路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坚持大开放主战略,走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道路。

  面对日趋激烈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产业竞争,和与日俱增的区域经济竞争压力,科技资源愈来向合理配置的方向发展态势,一方面必须实施大开放战略,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积极主动参与到国内外的经济与科技发展之中,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科技资源,更好地解决我市科技资源严重不足,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改变“重引进、轻创新”的现状,走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注重人才引进,从以政策性优待向注重构造创业创新平台转变。

  按照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意见,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在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突出以事业留人,加大营造人才创业成长环境的力度,让人才有实施才能的空间和平台,从而达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目的。要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双高”企业及科技园区等技术高地为依托,以九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为载体,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业的平台。

  3、加大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力度,加快技术关联性强的产品和产业开发。

  提升科技整体水平,增强科技竞争能力,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但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内在要求来看,由于缺乏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衔接,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因此,我们要积极调整科技创新的模式,在坚持单项技术的原始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的集成创新,要集中力量选择在我市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重大项目,实现重点领域或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突破;要打破行业、部门界限,突出加强综合集成创新,合理配置政府科技资源并有效引导社会科技资源,为我市具有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4、坚持自主创新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并重,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自主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是科技创新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两者兼顾,才能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集中力量抓自主创新,发挥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的同时,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应用促创新,以创新促提高。

  5、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整体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性为出发点,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积极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引导和促进大中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科研机构,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支持转制科研机构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主导产业发展为导向,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来源,把企业的人才和创新需求作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形成主导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研发、重点学科建设、重点人才培养协调配合,互动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格局。

  6、重视科学普及,促进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建设。

  科技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科技进步的辐射和新发展机会。因此,要把科学普及放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广大人民的科技素质,为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省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市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达到江西先进行列、全国中等水平,初步实现创新型九江战略目标,为全面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社会主义新九江提供科技支撑。

  2、阶段目标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市科技发展进程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2010年):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地方区域创新体系,为建设新九江奠定基础。到201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全市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要占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比例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第二阶段(2010年—2020年):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达到全省领先地位、全国中等水平,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行列,初步实现创新型九江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全市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今后15年,我市科技发展要重点围绕“3+1”发展战略,着重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人口科学和生态建设与环境安全、技术嫁接、引进与应用及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5个方面展开。

  ——现代农业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综合技术为重点,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先进制造业

  围绕我市汽车及精密制造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食品工业等6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重点突破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若干关键技术。

  ——人口科学、生态建设与环境安全

  围绕人口科学、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解决一批关键和重大技术问题,依靠科学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技术嫁接、引进与应用

  结合我市实际,坚持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互惠互利、合作发展”的原则,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技术嫁接、引进、再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引进国内外智力、资金和技术,推动对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把围绕单一产品、单项技术、单个项目的“小合作”,提升为产品开发、资本运作、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市场开拓、产业扩张等方面的“大合作”;把项目技术实施过程的“短期合作”提升为扎实、牢固的“长期合作”,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市存在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难以创新突破的问题。

  ——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从我市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科技竞争力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优化和共享为主线,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家资源,大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具有公益性、带动性、前瞻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重点研究开发基础平台建设,自然科技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建设,科技文献信息及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

  (一)重点领域及主攻方向

  重点领域1、高效种养业

  种业技术。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农作物、畜禽、渔业、林木良种选育。

  动植物良种高效种养技术重点在农作物良种优质、低耗、高产栽培技术;畜禽、渔业良种高效养殖技术;林木良种高效培育技术。

  土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科学施肥技术;新耕作技术。

  动植物保护技术。重大病虫害和森林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药、兽药、渔药质量监控和残留检测技术;人、畜共患病的监测与防控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高效低毒防治产品。

  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农业生产过程监测,控制及决策系统技术产品,森林生态系统信息网络、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及产品。

  重点领域2、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农产品贮运、保鲜、加工技术及设备,主要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及配套产品,农林特种资源,木材与非木质资源加工利用技术,农林副产品资源化综合开发与利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领域3、农业生态安全

  森林资源保护技术。人工林高效利用技术、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和恢复技术。

  农业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农林废弃物无污染利用技术、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利用技术、滩涂和内陆湿地保护与利用技术、红壤丘陵草山和草坡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粮食主产区农田保育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

  节水和防灾减灾技术。防汛抗旱减灾技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技术、节水灌溉与农村水利技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畜禽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及产品的研发。

  重点领域4、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开发以信息家电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重点研发光电子引擎的封装、背投彩电光学机构制造等技术;开展光电器件及外延片、光通信、光电测量、光存储、光纤传感器、光电子应用等研究;研发微小型化、片状化、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电子元器件等。

  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技术。面向制造业开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采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技术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在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上实现产品快速制造和创新。

  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网络应用技术发展步伐,形成软件开发、研究、应用体系。以系统软件为基础,重点发展管理应用软件。

  重点领域5、新材料

  以国家火炬计划九江星火有机硅产业基地为依托,开发有机硅的新牌号及系列产品。发展适用于汽车、纺织、电器等行业的有机硅聚合物,以及与汽车工业有关的硅橡胶生胶、混炼胶及橡胶制品;与有机硅织物整理剂、纸张柔软剂和与建筑、轮胎等工业有关的硅烷偶联剂;与机电涂料等工业有关的硅树脂、氟硅树脂产品。

  有色金属新材料技术开发。钨钼新材料、铜及铜合金材料、镁合金新材料、钽铌新材料、稀贵金属材料技术开发等。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技术开发。共沉淀制备高纯纳米级氧化物粉体及成型工艺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生产精细功能陶瓷材料技术、高温热压烧结技术、新型电子浆料制备技术等。

  重点领域6、先进制造业

  围绕机械产品制造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依托中船707所、6354所等大院大所重点开发CAD技术应用,发挥CAD工作站三维几何造型、有限元分析,机械运动、动态模型、装配预演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益。加强数控加工技术应用,开发精密成型模具设计加工制造技术、机械零配件高精密加工工艺、金属材料表面强化处理工艺、表面功能性覆层技术的应用研究。

  船舶制造技术走规模化和专业化并重的道路,提高设计开发水平,研究开发船舶操纵控制自动化与综合船桥技术平台,提升我市船舶制造业技术在全省及国家船舶的地位。

  纺织服装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和产业装饰用面料、聚脂无纺系列产品,大力加强粘胶短纤维制品的开发,特别是围绕开发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对新型化纤的需求,扩大科技含量高、功能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新化纤品种。

  重点领域7、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与功能食品制造领域中的应用。真空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转化和保鲜用酶剂生产技术等。

  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开发。现代生物技术在药品研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医药的研发、医药用现代生物技术材料的研发、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重点领域8、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在现代金融系统服务、网络化教育基础、协同电子商务服务、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现代旅游业服务和电子社区综合服务中的应用。

  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科技工程。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对现有装备设施的技术改造,应用智能港口物流管理系统,构建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体系。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建设和现代物流交通运输跟踪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构建符合九江物流流程的、提供物流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的现代物流信息体系。

  现代旅游业服务科技工程。主要围绕建立旅游产业信息,数据库资源平台;建立旅游公务和商务,数字化信息系统,建立旅游人才资源,数字化信息系统;建立九江市旅游信息网络中心等五个方面展开,并解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五大关键技术。

  重点领域9、人口科学、医疗卫生与健康

  人口及人口素质技术研究。主要是计划生育关键技术、重大出生缺陷及生殖健康疾病防治技术、适合广大农村人口的节育技术、高水平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

  严重危害我市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关键防治技术。包括重大疫情和灾害快速救治技术研究、老年病防治及老年健康保健技术研究、中医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建立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开发健康技术与设备,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领域10、公共安全

  自然灾害预测、预警、预报研究。暴雨型山洪灾害风险、强风暴天气和雷电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气候变化对各行业影响评估技术;森林火灾、防汛抗旱减灾、地震预测预警、防洪、抗震、防火防灾技术的综合研究。

  重大事故预警、防范和应急救援。包括重大矿山事故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技术;重大环境污染应急防控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救助技术;重大交通运输事故监控、预警及应急救援技术等。

  重点领域11、生态与循环经济建设

  严格控制生态环境的污染,实施九江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工艺先进、环境友好、绿色再制造、资源利用率高”的发展思路,改变以矿产品粗放型、开采、加工,以初级矿物资源加工产品为主的发展格局,提高资源利用开发经济效益。坚持单位资源消耗经济贡献率与环境资源污染率为主要衡量指标,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和工艺过程中副产品的循环及有效利用率,避免和减少矿物资源开发、加工等工艺环节过程中的污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技术研究。主要是节能技术、核能和风电技术、农村能源开发应用技术、彭泽帽子山核电站建设、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研发等。包括风能资源精细化普查和调查;鄱阳湖与重点山地风能资源开发科学规划及大型风电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太阳能的高效利用装置、器件及材料;核电生产关键技术。

  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资源安全研究;矿产资源集约利用研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崩岗防治技术;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监控技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技术等。

  鄱阳湖流域水环境安全。密集型畜禽、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工业区水污染及其防治;有毒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关键技术;受污染湖水水体的修复技术等。

  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研究。包括循环经济理论应用技术与工艺,适合我市发展需求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

  (二)重大科技专项

  1、高效农业种养业科技工程

  通过技术集成,形成规范的高效种养业技术模式,特别是种养业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重点开展农作物种植良种栽培模式化、标准化、轻型化和无公害化技术研究,良种养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模式化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和使用,全面提升农业种养业品质和效益。

  2、星火富民科技工程

  面对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强力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开辟城镇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3、新材料工程

  立足市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火炬计划星火有机硅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有机硅、有色金属等新材料高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坚持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国际一体化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力争在本世纪前20年逐步实现我市新材料领域科技的新跨越,促进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化、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进而推动我市新材料工业快速、持续、全面发展。

  4、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支柱行业,提升大型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新型制造业企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工业体系。

  5、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程

  按照“综合性、开放性和先导性”的特点,着眼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系统研究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宏观发展战略、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开展不同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修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研究及试验示范;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社区发展,开展综合治理实验示范,同时,开展对国外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和试点示范。

  四、重大措施和主要对策

  (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1、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通力协作,开创科技进步新局面。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强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完善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强对科技工作的考核,通力协作,开创科技进步新局面。

  2、设立市级学科与学术带头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以培养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科技人才为目标,选择我市拔尖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强力资助和扶持。

  3、改革科技人才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充分保证用人单位的自主权,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开发部门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聘用各类科技人才,并提供相应的待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人才需求与人才现实规模和结构的动态平衡与优化配置。

  4、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调整科技奖励方向和重点,从项目奖励为主逐步向项目奖励和人员奖励并重。适当增加政府奖励项目和奖金额度。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向优选重大项目倾斜

  1、增加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形成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各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各级政府要依法保证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应高于每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各阶段投入的强度,应保证阶段目标的实现,并设立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每年比上年增加30-50%。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从以支持项目为主,转向逐步加大对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形成项目、基地和队伍相互协调发展的合理格局。

  2、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宽科技创新的投入和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体系,激励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增加科技投入,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回报率;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多层次支持体系,既要健全商业银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又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发展科技与金融创新紧密结合的金融机构与专项基金;大力推动创新投资的发展,吸引海外资金;以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调节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应逐步达到销售收入的5%,大型企业应达到3%,其他企业应不低于1%;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应吸引外资通过参股、合资等多种形式增加科技投入。

  3、建立科技投入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投入责任制。加强科技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减少项目投入的重复交叉。实行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积极推进科技项目招投标机制。

  (三)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1、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科技的依法管理和宏观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和相互协调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的研发基地。建立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明确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实行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完善科技中介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立科技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地位,形成科技、投资、消费、贸易、金融政策相互协调、目标一致的政策体系。改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与综合、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建立和完善部门科技计划的协调机制。完善重大科技决策的程序,形成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

  3、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制定与科技发展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实施方案,形成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行为规范。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加快科技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创新的持续增长

  1、加快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特别是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支持中介服务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事务代理、法律诉讼。

  2、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设立专利申请与实施资助基金,为经济困难的专利申请人提供申请费用资助,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扶助。设立专利奖,奖励重大专利技术发明和取得显着经济效益的专利技术项目,奖励在专利发明和应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兑现奖励。

  3、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打击假冒知识产权的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1、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以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为契机,构建和扩大科技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要不断挖掘和整合市内优势科技资源,继续与清华大学、北大方正等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更多项目的科技合作。以加强与全国重点17家科技集团的科技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市校、市所科技合作。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科技经济一体化,加强与“长珠闽”、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对接。

  2、营造“筑巢引凤”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确保国内外科技资源“引得来”、“留得住”。全面开放科技市场,构建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格局,吸引国内外学术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公司来浔设立研发机构和投资创业。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各类科技力量竞相迸发的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牢固树立互利双赢的合作原则,以资源和市场吸引国内外科技资源。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各类优惠条件。

  (六)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1、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加大政府间科技合作力度,通过合作协议的签署,利用省内外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条件平台、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实验、观测基地及支撑设施等,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2、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大幅度增加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建设研究开发基地平台、自然科技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科技文献信息及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同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围绕上述平台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尽早启动实施省、市科技基地工程、科技文献虚拟图书馆工程、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中心工程等三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专项。

  3、积极推进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和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成立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机构,明确其对国有科技资源共享实施管理、考核和监督职能。制订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设施的管理制度和资源共享的法律体系,保护好平台原来资源拥有者的利益,协调不同平台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

  (七)持续加强科普工作,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鼓励各方面专家学者走向社会,宣传科学知识。舆论导向要树立科学家、技术专家的崇高社会形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类科技活动,接待青少年参观学习。要建立各类专家、学者与青少年的沟通渠道。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举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业,新建一批科普基地,包括科普设施的完善、科普画廊的建设、科技宣传栏的普及,以及科技馆的筹建等。鼓励科普创新、科普展教品研制和科技书刊出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八)加强县市科技工作,促进基层科技进步与创新

  1、继续实施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科技进步目标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县市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进行定期考核。基层科技管理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组织重大科技发展项目和科技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

  2、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促进建立富民强县的长效机制,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加强基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主,带动面向基层的科技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和传播,科技培训和普及等工作。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