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7-04-05 17:27:00 来源:本网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17-04-05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19-136431
- 责任部门:
2016年,在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和市“新工业十年行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改革、打基础、强支撑、增供给、优服务,在科技计划管理、平台载体搭建、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专利和科技惠民服务等方面有新举措、新突破、新成效、新发展和新内容,为“新工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一、2016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共青城经济开放区和湖口金砂湾工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6家(其中:微盟创客咖啡和中青数媒APP创客之家获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家;
——争取到省部科技计划项目185项,中科鑫星、昂泰医药获省科技协同创新体重大项目,盛祥电子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重大项目;
——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新增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6家、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2家;
——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
——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036件和3033件,同比增长48.25%和37.55%;新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1家、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省级知识产权孵化交易中心2家。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有新举措
一是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根据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九江市科技项目库管理办法》、《九江市科技资源培育储备管理办法》等2个管理办法,整合优化计划体系和科技资源,建立了市级科技项目库和科技成果库,首批征集入库科技项目492项、科技资源187项,对科技项目和资源实行先入库储备再立项支持和培育扶持。二是改革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会同财政部门,先后到长沙、合肥等地调研,研究出台了《九江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对2016年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2类计划共20个项目采取了后资助试点改革,资金770万元,力求做到精准投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三是实施了一批省市重大科技项目。2016年,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96项,资金2100万元,重点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遴选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10项;争取到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5项、资金4572.8万元,较去年有了较大提升,其中:中科鑫星、昂泰医药分获省科技协同创新体重大项目资金1200万元和350万元,盛祥电子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重大项目资金650万元,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夯实创新驱动基础,平台载体建设有新突破
一是抓好了高新技术园区和基地建设。依托长江岸线和昌九走廊“T”型平台,采取市县共建的机制,推动工业园由“园”到“区”转型升级,共青城市、湖口县双双获批省级高新园区,德安县高新区申报材料已上报省政府,其中:共青城市高新区、九江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还分别通过科技部专家组评审,有望升级为国家级园区和基地。二是打造了一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依托本地高校和园区组建升级了一批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浔阳区津晶城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微盟创客咖啡”等2个众创空间获科技部备案;“九江学院科技企业孵化器”等2个孵化器获省级认定,中青数媒APP创客之家等6个众创空间被授予“江西众创”的称号。全市已获认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6家(国家级2家、省级9家、市级5家),累计入驻的创新创业企业、创业团队500多个,创客总数达到6000多人。三是新建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2016年,九江学院“微结构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同方电子“特种无线电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格雷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平台获准组建为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并结合我市“新工业”发展需要,投资80万元,组建了九江学院“九江市区域产业与城市生态重点实验室”等4个市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同时,还积极推荐“江西省惯性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了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专项计划,为下一步争取国家研发平台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创新主体培育有新成效
一是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积极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做好“一对一”的高企申报培育工作,全年共组织61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已获省级批复高新技术企业2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家。二是储备了一批市级科技型企业。对接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制定出台了《九江市科技资源培育储备管理办法》,明确了市级科技型企业培育标准、入库程序和扶持办法,分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分别给予不同扶持措施,建立市级科技型企业资源储备库,首批储备入库市级科技型企业172家,并运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市级科技型企业10家,资金50万元。三是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设立市级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制定了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标准,征集入库首批科技创新人才43人;实施市级科技协同创新项目,柔性引进浙大张未星教授、华中科大刘会猛教授高层次创新人才等30余名;依托九江亚达、仙客来组建了“汽车清洁装置技术创新团队”、“食用菌多糖技术创新团队”等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新增国家“万人计划”1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1人。
(四)增加科技创新供给,成果专利工作有新发展
一是加大了专利申请资助力度。2016年,我市将加大专利资助列为市政府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全年专项申请资助和发明专利奖励合计1500件,资助资金143万元,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突破5000件和30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500件,较去年有了大幅提升。同时,继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建立了共青城和恒盛科技园2个省级知识产权(专利)孵化中心,在全市调研企业200多家,建立了融资需求项目库,组织仙客来等5家企业运用专利质押贷款3986万元,获省知识产权局贷款贴息60万元。二是加强了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制定《九江市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和《九江市科技成果报告制度》,加强科技成果分类登记管理,建立了市级科技成果库,完成省市科技成果登记97项,全市技术贸易成交额达到3.56亿元。组织申报2016年江西省科学技术奖12项,获批省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是加速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对接全省网上常设技术交易市场,组织27家企业参加了4场全省科技成果在线对接活动,组织10家企业16项成果参加了深圳高交会,实施省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7项,加速了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
(五)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科技兴农惠民有新内容
一是开展了农社领域科技创新和服务。组织都昌水产、武宁油茶等26个科技特派团158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获得省科技厅164万元经费扶持;启动修水县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已完成园区规划、申报材料编制、核心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组织申报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0家,获批6家总数达到25家;申报省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3家,获批2家,总数达到5家;组织参加省科技厅、工信委等6部门共同举办的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九江消防机器人项目斩获大赛唯一的“一等奖”。二是实施了科技窗口便民服务。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试点工作的要求,我市科技窗口前移,认真做好了“三单一网”、“双随机一公开”等工作,完善了办事指南和流程,将调整后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在九江政务网对外信息公开。同时,还在行政服务中心科技窗口推出了“二维码”一次性告知便民服务新举措,更好地服务办事群众和企业。三是深化了科技入园服务。推进科技政策、服务、项目、金融、知识产权等“七入园”,全年举办知识产权、高企认定、科技统计等培训班7期,培育科技人员3000多人次,为园区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280余项。同时,依托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平台建成了集科技项目管理、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在线注册科技企业1000多家。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偏少。2015年我市R&D经费投入10.32亿元,占GDP比重仅为0.54%,全省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1.04%;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9.93亿元,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19%,全省平均水平为0.45%,与全省科技创新指数考核要求差距较大
(二)国家级高新区和研发平台仍未实现突破。尽管今年市、县两级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和组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但在国家级层面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在申报创建工作上仍需要进一步跟进。
(三)科技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一是市级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科技资源共享等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是我市深入推进“新工业十年行动”暨重大项目落实年,是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的关键之年,也是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攻坚之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全省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推进会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全市深入推进新工业十年行动暨重大项目落实年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以重大项目落实为抓手深入推进“新工业十年行动”的意见》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相关工作任务,以“贯彻新理念、助推新工业、促进新经济、开创新局面”为主题,以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为主线,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和重大项目落实为主抓手,突出“八个着力推进”,不断提升我市科技进步综合水平,为实现九江全面崛起百姓更加幸福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奋斗目标
“市里有地位、省里有进位、面上勇争先、点上求突破”。
(二)具体目标
1.科技进步综合水平(科技创新指数考核)排位在全省前移。其中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0.54%)的基础上翻番,达到1.1%,力争1.2%;规上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企业的占比达到15%以上(2015年为9.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2015年为24.6%);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
2.加快实施“5511”工程。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2-3家、国家级创新人才1-2人;新增省级创新平台和载体15家以上,争取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专项计划2-3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
3.紧扣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在服务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九江产业技术研究院、县(市、区)科技园等产政学研创新平台建设上积极配合、主动作为。
4.市科技专项资金80%以上用于推进新工业、新经济。加快组建科技发展引导基金,确保进入实质性运作,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企业创新。
5.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含协同创新体)10项,新建市级创新平台和载体30家,培育市级科技创新人才100名、科技创新团队5个,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1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50家以上)。
6.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力争增长35%以上,分别达到6800件和41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力争增长150%以上、达到1300件,授权量力争增长60%以上、达到150件;力争九江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知识产权工作在全省保持先进行列。
7.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增长30%以上,力争突破6000万元;通过科技招商力争引进1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
8.抓好科技资源库、科技项目库、科技成果库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库一平台”建设,实现平台升级换代和三库基本成形。
9.组织和参加对外科技合作活动5场以上,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20项;组织参与科技成果在线对接活动3场以上,对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30项。
10.机关作风和工作效能显着提升,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不断加强,凡是有考核的工作,力争进入先进行列;凡是要督查的工作,及时抓好落实并反馈。
(三)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推进“5511”工程。
1.出台我市《关于推进创新驱动“5511”工程的实施意见》,以科技资源库、科技项目库、科技成果库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三库一平台”建设为抓手,分解年度任务,落实责任主体,确保“5511”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着力抓好共青城高新区、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修水农业科技园、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6354所惯性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争取跨入“国字号”平台载体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力争获批国家级平台和载体2-3个。
3.组织遴选和推荐申报国家、省级创新人才团队。争取入选科技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1-2人;争取省级创新团队1-2个,获批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杰出青年人才)2-3人。
4.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争取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专项计划(含协同创新体)2-3项;聚焦“新工业”和“新经济”,围绕“5+5+X”产业体系布局,制定年度项目指南,明确重点支持领域,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10项(含协同创新体),做到集中有限资金,精准投放。
5.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遴选50家以上企业进行一对一重点培育,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近150家。
二是着力推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
1.出台《九江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方案》,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并层层分解落实,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考核评比,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权重和分值,切实增强各地、各有关部门研发投入意识,将攻坚行动落到实处。
2.建立研发导向的项目扶持机制。将R&D投入列为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必要条件,在项目和资金上重点支持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建立企业获得政策支持强度与企业R&D投入强度相挂钩的政策扶持机制,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需达到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对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市级财政科技资金不予支持。
3.建立企业研发投入资金补助和奖励制度。制定企业研发投入奖励资助办法,每年从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中拿出300-500万元,设立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专项,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度研发投入情况,分类别、分标准以项目的形式给予一定额度的研发经费后补助。鼓励各县(市、区)及园区出台政策和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奖励补助和项目扶持。
4.建立科技统计培训和指导机制。会同统计等部门,对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规范建账、统计数据填报等工作进行系统培训,对重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开展一对一宣传、培训和跟踪服务,指导企业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提高填报质量,做到应统尽统。每半年至少调度一次企业研发投入数据填报情况,
三是着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等重大项目落实服务。
1.制定出台《全市科技部门助推新工业十年行动的若干措施》,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在项目、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重大项目落实。
2.助推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建设。按照创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的发展思路和阶段目标,全力配合服务生态科技城推进。开展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科技城有关规划方案的科学论证和决策参考;积极搞好对外推介宣传,争取科技城列入国家、省等有关科技发展规划;对科技城科技型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科技投资引导基金予以重点扶持;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活动,着力引进科研机构、平台载体和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出台支持科技城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知识产权、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办法。
3.助推九江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积极参与和支持由开发区牵头,在浔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等共同发起筹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针对我市产业特点,帮助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高科技研发项目,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组织开展产业技术研究和集成攻关,加快产研院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4.助推市县共建科技园区建设。研究出台市级科技园区建设实施办法,采取市县共建机制,在每个县(市、区)工业园区内建设科技园,用于承载高新技术企业、科创中心、孵化器项目等创新资源。研究出台市级农业科技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支持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四是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
1.抓好高新区和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共青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工作,支持德安县、永修县等条件较为成熟的工业园区申报省级高新区,支持湖口精细化工、开发区电子电器、共青城移动通信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升级为国家级。
2.抓好双创平台发展。加快制定我市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意见,引导领军企业和投资机构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建设力度,扩大双创平台数量,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实现双创平台在全市工业园区的全覆盖。支持共青城等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经济领域征集项目,吸引风投进入,形成“赛场选骏马、创赛搭平台、市场配资源、政府后补助”机制。
3.抓好研发平台组建。整合现有创新平台资源,在重点企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加快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园区与全国211、985重点院校及科研院所对接联姻,创建产业联盟、创新中心,共建研发平台。
五是着力推进创新主体培育。
1.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按照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积极遴选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一对一”做好高企申报培育工作,从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需求等方面做好科技服务,并在项目资金、专利申请、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2.做好市级科技型企业储备。实施市级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按照省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管理办法和市科技资源培育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市级科技型企业资源储备库,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每年遴选出一批申报高企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3.做好市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认真落实市人才“尊优计划”,根据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养和引进拥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组织实施一批市级人才计划项目,培育并完成市级科技创新人才遴选入库,形成创新人才和团队梯队。
六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供给。
1.推进协同创新供给。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优势关联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协同创新体。突破一批关键共性瓶颈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有效支撑我市新工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2.加大科技成果供给。研究制定《九江市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加强科技成果分类管理,建立市级科技成果库。积极对接融入全省网上常设技术交易市场,搭建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成果转化常态化。完善科学技术奖评审制度,择优推荐省科技奖,努力提高我市科技成果水平。
3.增加农社领域创新需求供给。稳步推进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强化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协同创新,加强省级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建设,支持修水县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医疗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创新成果的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七是着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1.开展特色型知识产权试点。围绕特色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和创新型九江建设,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提升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继续支持共青城市、瑞昌市搞好县级城市试点,争取九江市申报成功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2.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实施知识产权入园强企"十百千万”工程,打造“个十百千”计划升级版,推进中小微企业专利“消零”计划,认真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大专利产业化扶持力度。推进专利质押融资,建立专利融资需求项目库,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给予适当补贴或风险补偿,加强专利孵化中心建设,组织实施专利产业化项目,加速专利转移转化,建设专利信息平台,促进专利信息运用。
4.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综合执法。继续开展知识产权“四进”活动,利用4.26、3.15、12.4及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时段,深入园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和宣传,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体系,深化专利执法提升年活动。
八是着力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的组建,积极与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对接,争取“九江市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早日获批,尽快落实财政和合作方资金,搭建市级科技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
2.深化科技合作和科技入园服务。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科技合作,积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深圳高交会、中国南亚技术转移大会等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活动,深入推进科技入园服务,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科技专家精准帮扶团、“茶叙会”、“帮百企”等活动, 促进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在园区和企业开花结果。
3.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继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强化依法行政,加强作风建设,抓好法治、综治、精神文明、精准扶贫、电子政务、科技窗口、“双随机一公开”、节能、计生以及老干部等工作。实行“每月一课”集体学习制度、科技管理目标考核制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制度、重点工作督查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等,加快科技部门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提升科技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为深入推进“新工业十年行动”激活力添动力。
九江市科技局
2016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