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9-04-10 07:38:00 来源:本网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19-04-10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19-136417
- 责任部门: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关心指导下,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部署,按照“市里有地位、省里有进位,面上勇争先、点上求突破”的目标定位,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研发投入攻坚、科创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有的工作有突破,有的有重要进展,主要科技指标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九江(共青)国家级高新区、九江(修水)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获批,均实现我市零的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54.3%,列全省第一;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1家,增幅85%,总数达到300家;获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1项、重大创新平台项目1项、协同创新体重大项目3项,争取科技口项目资金1.2亿元,增幅达180%;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稳定增长,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产业招商、县(市、区)科技园建设等加快推进。
一是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按照省、市部署,结合九江实际,制定下发了《九江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实现“333”计划目标(三个突破、三个翻番、三个提升)和实施“六大工程”的重点任务。配合落实《市人才新政30条》,修订完善了《九江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7个配套文件。截止目前,我市已将研发投入、高企申报以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纳入政策兑现范围,2018年兑现各类奖励资金1375万元。各县(市、区)也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文件。
二是研发投入攻坚成效显着。坚持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作为科技工作“头号工程”,着力抓重点企业、重要环节,在培训辅导、政策宣传、考核资助等方面下功夫。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企业研发投入奖励资助,有关县(市、区)也分别予以3‰-5‰的奖励。全市举办业务培训班40多期,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赴江苏、安徽两省开展了“引导企业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学习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2017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8.7亿元,同比增长54.3%;占GDP比重0.78%,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九江荣获“全省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先进设区市”称号。
三是科创平台建设成果丰硕。2018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5家、省级14家。其中,九江(共青)国家级高新区和九江(修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后于2018年2月和11月份获批;永修雁栖洲、彭泽画眉龙、湖口流芳豆谷等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九七科技获批省“5511”工程重大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级重大研发平台培育预备队;九江经开区国家级电子电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科技部实地考察和会评答辩;中科鑫星“特种聚烯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家企业获准组建省级科技研发平台,“九江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口颐高众创空间”10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获省级认定。同时,围绕九江“5+1”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培育认定了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1家,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20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共青城市甘露镇、德安县聂桥镇、修水县马坳镇等6个乡镇列入省第一批创新型乡镇试点。
四是科技型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重点抓好高企申报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在高企申报方面,2018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1家,同比增长85%,总数达到300家,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新增高企40家的年度目标任务。同时,全市有33 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升为规上企业,79家规上企业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方面,盛祥电子、星火狮达等242家科技型企业先后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此外,山水光电、亚华电子、晨光新材料等6家企业获批江西省首批瞪羚企业及潜在培育企业。
五是争资争项工作再创佳绩。2018年,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达12097万元,增幅达180%。其中,经开区争取到2018年国家第一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资源支撑型)5000万元,实现了我市在该项项目领域 “零”的突破;九七科技“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总成”项目获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1000万元无偿资金支持;德安金酷、柴桑区博莱、礼涞获科技协同创新体重大项目,获得4350万元无息贷款等政策支持,项目数和资金额列全省第一。此外,如洋精密、森奥达、锦囊商旅3家企业获得2018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支持;瑞昌森奥达“低效三相异步旧点击高效永磁化再制造技术的研究”等5个项目获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
六是新动能培育工作扎实有效。县(市、区)科技园建设扎实推进。全市14个县(市、区)科技园均已挂牌运行,总面积61.66平方公里,已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212家、科创平台载体25家、科技中介机构27家,落户院士工作站8家,成为全市发展新经济和培育新动能的创新高地。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认真落实省《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办法》,2018年以来,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和北斗产业研究院、柴桑区长江新材料研究院、永修有机硅产业创新研究院、濂溪区清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鄱阳湖生态科技城激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南京邮电大学智慧鄱阳湖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挂牌运营。同时,举办了九江新经济新动能(深圳)推介会、全市培育新动能工作现场推进会等推介活动。
七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加快。认真抓好“03”专项试点示范。牵头拟订《03专项实施方案》,推进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与我市产业升级、民生服务、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以及在工业、农业、市政、交通、旅游、环保、消防等行业应用推广。积极组织科技交流和成果对接活动。与中科院合作承办了“第十五届中美碳联盟年会暨水-热-碳通量国际研讨会”,组织了50多家科技企业参加了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第二十届深圳高交会、江西省科技成果在线对接会等活动,推动我市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70多家院所和重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启动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市人才办、科协、人社、信息办等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启动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八是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推荐申报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计划,其中,美庐生物陈林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如洋精密管炳良等4人入选省“双千计划”;组建市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培育市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5人,分别给予了专项资金扶持;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向省科技厅推荐了2019年度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2项。在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评选中,九江富达实业有限公司的“分散蓝77的合成方法”等4家公司项目获得优秀项目奖,实现了我市零的突破。同时,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柔性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厦门大学蔡伟伟博士、浙江大学王勤波博士等100多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浔创新创业。
九是科技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部署,有效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了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定出台了《九江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试行)》、《九江市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操作办法》和《九江市科技项目验收管理办法(试行)》,科技计划项目除政策兑现及奖励外全部实行后资助,组织完成了2017年度市级科技计划55个项目的验收工作,提高了科技项目资金绩效。深化了科技金融服务。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基金运作,与深圳、上海等产业基金进行多轮洽谈,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启动了“科贷通”工作,与省创新基金中心、相关银行等达成合作意向,推动专利质押融资,全年完成专利质押融资10625万元,同比增长51%。一些县(市、区)科技金融取得良好成效,如修水县建立了政府、企业和金融部门三者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5000万元科技创新激励基金,多渠道争取和扩大各大银行的科技贷款规模;永修县开创“科技金融”顾问模式,搭建产业升级、众创孵化平台,帮助永修中小企业实现融资业务2000余万元,并建立4000万规模基金。创优了科技服务环境。认真贯彻“五型”政府建设部署,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好“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等措施,印制标准化服务事项手册13000份,组织选派38个团队321名科技专家,服务我市企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
十是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围绕特色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深入开展专利增量提质、运营转化、质押融资、执法维权四大工程。2018年,我市专利申请量8144件、授权量5490件,同比分别增长31.4%和82.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1件,同比增长0.27件。同时,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组织开展专利执法联合行动,完成专利执法案件65件,结案率100%,保持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高压态势。
与此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企业帮扶、深化改革、招商引资、“最美岸线”打造、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认真配合市委第七轮巡察工作,并抓好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
2018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仍处于全省靠后位置,对照2020年2.0%的目标,每年需保持50%以上的增幅,压力很大;二是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平台没有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还不大,创新集群规模还需壮大;三是科技管理和服务手段需要进一步创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领先”决策部署,以推进九江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坚持“强弱项、补短板”、“扬优势、塑特色”、“推改革、促创新”,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圆满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为九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主要目标是:以狠抓科技主要指标为抓手,推动全市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和科技贡献率的提升。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50%以上,占GDP比重超过1.2%;新增省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10家以上,力争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创建上实现新的突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发现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含种子和潜在企业)15家以上;组织实施一批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力争获省级科技重大项目2-3项、省科技奖5项左右,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增长30%以上;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云平台基本建成并试运行,03专项试点示范工作成效初显,科技金融、产业招商、人才服务、科技扶贫、县(市、区)科技园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取得明显进展。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创新平台创建升级
1.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积极融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认真对接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支持九江经开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和共青国家级高新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修水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推动湖口、德安省级高新区提质增效;支持永修等县申报省级高新区,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布局。
2.加快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和创新型乡镇,争取获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1个、创新型乡镇5个,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
3.推进县(市、区)科技园建设。认真抓好新动能培育工作,按照“一个工业园区+一平方公里科技园”、“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创新服务平台”的模式,深入推进县(市、区)科技园建设,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育、项目落户、创新服务等方面着力,确保取得新成效。
4.抓好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创建工作。积极推进6354所和九七科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九江学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申报创建工作,力争全年获批国家级平台载体3个以上;切实抓好省级创新平台、载体的培育和创建工作,力争2019年再新增1家省级高新区,10家左右省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同时,围绕我市“5+1”千亿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在重点企业、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加快组建一批市级创新平台和载体。
二、着力抓好创新主体培优扶强
5.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建立覆盖县(市、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力争全年发现培育潜在(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和潜在瞪羚企业15家;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全市高企总数达到500家左右;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确保新增进入国家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同时,积极推进 “高升规”“规转高”,推动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8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转成高新技术企业。
6.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认真落实省《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办法》,在支持九江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口科创中心、濂溪区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柴桑区长江新材料研究院、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和北斗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培育和引进并重,突出地方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力争2019年再新增重点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列入省重点支持研发机构2-3家。
7.强化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认真落实市“人才新政30条”,加强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配合做好“双百双千”人才工程等重点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实施好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和优势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争取我市更多科研人才纳入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计划支持。
三、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8.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我市“5+1”千亿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产业导向和需求导向,立足产业部署创新链,聚焦共性技术和关键环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力争2019年获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协同创新体2-3项,争取各类科技项目资金增长30%以上。
9.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全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试点工作部署,强化科技保障,突出创新能力提升,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依托重点骨干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10.加大民生科技领域创新力度。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园、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建设,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等农业农村科技项目,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围绕“净空、净水、净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积极申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
四、着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11.抓好03专项成果试点示范。加快制定《九江市03专项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和《2019年工作要点》,围绕全省“网络、平台、应用、产业”四个领先总体目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转移转化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03专项成果与我市产业升级、民生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重点在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停车、智慧旅游、智慧电梯、智慧医疗、智慧学校等方面开展示范应用。
12.抓好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市人才办、科协、人社、信息办等部门,加快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云平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设立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科技金融、院士工作站等子平台,有效解决一方面企业缺科技人才和技术,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实现全市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力争今年8月份基本建成并试运行。
13.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实省《关于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办法》,赋予科技人员更多研发自主权和成果转化收益;对接省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开展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对接活动,加快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开展科技入园入企服务,引导各类科技园区和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外合作。
五、着力抓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14.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按照创新驱动发展“1+N”政策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在创新引领、科技金融、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围绕深化改革工作部署,研究出台促进科技创新相应文件。
15.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市级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根据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需要,围绕重大政策和重点产业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形成“资金随着重点任务走、重点任务围绕主要目标转”的格局。进一步强化绩效管理,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改进项目遴选方式和资助方式,探索开展公开竞争、定向择优、定向委托等项目形成方式。
16.推进科技金融工作。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和“科贷通”工作,力争2019年进入实质性运作。同时,积极争取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我市设立子基金,探索开展“创新券”、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新模式,服务好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有效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7.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科技部门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突出科技系统特点,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赣服通”“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措施,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六、着力抓好创新保障体系建设
18.推进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攻坚力度,强化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作用,完善后补助奖励激励机制、调度通报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形成研发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努力做大总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占比达到1.2%以上。
19.强化协同创新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和责任落实。加强与成员单位以及县(市、区)的对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工作调度机制,对照2020年建成创新型城市目标,明确年度重点任务,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强化开放合作创新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计划,加强与国内知名“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深化与沿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以及省内兄弟城市的科技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市情,扎实做好招才引智工作,推进海外引智工作站建设,实施好“一村一品”项目。
21.加强科技宣传和业务培训。认真筹备2019年江西省暨九江市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围绕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加强与九江日报、九江广播电视台、九江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合作,发挥好九江科技网的宣传阵地作用,形成全方位宣传局面,提高科技工作影响力;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全市科技系统管理干部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以及科技计划管理、高企培育、科技统计、科技金融等专题业务培训班,提升科技系统干部业务能力和水平。
22.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科技系统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科技项目立项、验收及经费管理各环节制度,夯实“两个责任”、扎牢制度的“笼子”,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切实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改进机关作风。结合全市机构改革,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坚持正确导向,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干事创业活力。